对于组织的成功,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发现不同的原因,由此可以归纳出形形色色的解释体系,如机会、环境、资源等等,但对管理的思考,应该从最本质的底层思考,发现本源。是什么决定一个组织区别于另一个组织,是我们任何管理者都应思考的问题。
一、成长的困惑
在组织发展的过程中,有两类成长的困惑伴随始终,一类是前期的成功日益成为之后发展的障碍,另一类是在组织刚性扩张时规模不具有效益。
(一)机制僵化
在一个组织的生命周期中,每一次的建立都是下一次打破的基础,建立各种规则是从考虑规避风险的角度考虑的,就像人类群居,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抵御外部威胁。但随着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性日益增加,成功和风险如影随形的关系更加紧密。
随成长的是不断编织的各种体系,以求在变化中力争稳定,但慢下来你会发现,结果不是预想的那样,问题很可能更严重。日益严密的机制使得所有的决策更多从规避风险出发,而不是获得成功。在内耗逐渐明显的情形下,做成一件事越来越困难,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大行其道,团体利益博弈成为主流。
各种流程延长,权力损耗,看上去人人参与决策,实际人人都不负责,因为没有人站在全局来考虑问题,局部利益主导了决策,结果追求局部最优成为价值取向。权利和责任的匹配错位,使得机会主义和绩效近视更加普遍,组织的能力被各种噪音掩盖,扭曲主流价值导向,“干得好不如汇报得好”成为常态。
组织发展日益僵化,实际上反应的是一种利益冲突,只不过大部分人不承认而已。发展的趋势,势必产生副产品,当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个人诉求和组织诉求不一致,利益个体联合时候,组织的代表所采取的任何改革都会受到抵制,个别既得利益者成为发展的障碍。
马克思对历史的利益分析法在组织发展中依然有很好的启发意义。长期主义不过是把利益分配作了规划,避免短期的浪费,以及机会主义的入侵,但是长期也显现出折中的迁就,使得很多工作在一个良好开机后又原路返回。
可以这样说,所有为今天成功的努力,都是明天取得更大成功的障碍,欣慰的是,还是有人能超越眼前,看到长远,这也许就是我们说的企业家。
(二)边际递减
规模壮大,理论上可以降低成本,获得规模效益,但前提是成本的可共享性。
但组织的发展中,相互创造彼此存在价值的机会,日益壮大的非直接价值创造部门,分离出一种平衡的机制。这一机制,可能产生一种相互抵消的组织绩效,让看上不错的业绩,很可能没有形成合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边际递减的到来更加快速,经常发现,团队壮大后,没有获得相应的效应,如果从边际贡献的角度看,很多增长是没效率的。特别是随着共享经济及知识信息的普及,创新成本直线下降,组织垄断优势周期不断缩短,跨界竞争激励,原先占有的领先红利消退。
大而不强、虚胖的组织,主要原因是价值识别的困难。过多的流程,看上去人人都参与了,但不知道贡献率,真要去识别,成本很高。
泥沙俱下,没有科学的价值识别机制,“大锅饭”是避免不了的。这不是最要紧的,更为致命的的是,不创造价值的人形成文化,逆向淘汰价值创造者,历史上的悲剧无不是从点开始恶化的。
当组织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时,个人也处于这个法则中,核心人物离去的关键广告效应和外部环境的从众效应,让组织失去了自我修复的机会,所以经常会听到,天不假年,如果再有一点时间,结局不会那样,这一哀叹成为所有失败者最后的哀嚎。
不是没有时间,而是错过了太多的机会。面对充裕的机会,人们习惯性的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使浪费更加理直气壮,每一个失败的个体,应该仔细回顾一下,真的是一点机会都没有吗?成功的道路千差万别,但失败的带路背后却惊人相似。
二、何谓组织能力
组织优于个人,是被实践不断检验的一条经验,组织能力建设,成为我们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个人的观察思考,我认为组织能力是组织发展过程中,着眼于目标实现,不断整合优化内外部要素,形成的一种自我驱动的力量。判断组织能力,可以从五个纬度进行界定。
(一)效率
投入产出率,就是结果产出和投入人员能力的比率,只有大于1,才有效。马云所言,用平凡人做不平凡的事就是这个意思,抱怨没有优秀人才,就对了,组织能力就是在这种条件下的体现,在限制下获得成功的能力。
用一流的人才创造出一流的业绩,组织能力也就一般,用平凡的人创造出一流的业绩,才是组织能力的威力所在。
强调人的因素,本身没问题,但忽视组织能力的建设,是很多虽有一流人才、一流技术最终失败的深层原因,独木难成林,你会看到,很多管理工作单个来看,是有成效的,但没有形成系统体系,成效有限。对一栋楼的改造,最好的是推倒以后重来,而不是补丁式的调整,这种割裂整体功能的做法最会被采用,可能会周期短见效快,能及时反应呼声,但却是下下策。
毛泽东是组织大师,将积贫积弱的人民组织起来,建立了新中国,实现独立自主的发展,获得1+1大于2的效果。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提出,如此广土众民的国度,只要组织得当,一定能积累丰富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国力提升,战胜侵略者是必然。
同样,国共的较量中,在人才储备、军事力量、武器装备、基础资源等方面,国民党占据优势,但在组织效率方面,共产党独占优势,使得有限的资源发挥极致优势,扭转形式。国民党固有的优势却相互掣肘,无法发挥对整体的作用。
所有的优势,如果没有组织的效率,是很难得到有效发挥的,这也是我们制度创新的根源。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机制效率的竞争,在智能时代,储存优势将被使用效率替代,这个趋势日渐明显。
衡量一个组织不是看你拥有的固定优势,而是看你使用的效率,很多人在这里容易产生错觉,认为获得占有更安心,实际上,使用才是价值的关键。
(二)学力
人的成长是组织成长的关键,华为的成功是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组织资本,以组织的优势不断获取外部机会,通过内化,不断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利润的来源,随着学习的内化,学习曲线在组织中得到延伸推广,在高效的同时实现优质,并逐渐形成一种核心竞争能力。只有你的速度超越外部变化,才能生存,超越竞争对手,才能获胜。
组织的产出有三种,一是产品,二是知识,三是人才,三者依次提现组织的水平,学习能力是三种产出的关键连接。
组织的学习能力通过两种方式作用于产出,组织文化和组织知识。组织文化会推动成员实现行为调节引导,降低沟通成本,形成目标共识,推动组织绩效的实现。组织知识是生产要素,也是生产工具,更是产品本身,能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扩大生产可能边界。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传播共享使用,将塑造组织的特性,而组织的特性,是组织成长的关键。
没有学习力,组织账上的所有资产都是成本。如何实现优秀人才批量复制,自我管理,是组织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
一项工作,既要看完成的情况,又要看该项工作对组织的训练提高情况,没有组织的学习提高,效率的持续提升就会受影响。
在组织的发展中,事务会不断的增加,应对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不断增加人手,这不太可能,不单是从财务成本上,就是管理协调也不现实。二是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应对的效率和质量,这一种方法更具可行性。
很多人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加上组织的不重视,成员和组织的学习能力急剧下降,自然导致业绩下降。但很多人只抓住现象,提出业绩改善计划,而忘记了能力的改善,最终无法实现业绩根本的改善。
(三)自律
成功永远是一次孤独的远征,正像《清教徒的礼物》一书中说的,“在孤独中自得其乐的不是野兽,就是上帝”,创始人的心路是一场煎熬。
年,常驻硅谷的精神病学家MichaelFreeman进行了一项针对于探究精神病与企业家精神之间的关系的学习。经过他数年的研究,他发现企业家身上的多种人格——例如创造力、性格外向、开放、爱冒险等等,恰好与ADHU(多动症)患者、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抑郁症患者、药物滥用患者身上的特征有共通之处。
Freeman的另一项研究发现,近乎一半的创始人/CEO,在人生的某一段时期,都经历过某种程度上的精神问题。
自律是一种克制的姿态,失败并不是缺少机会,而是低效的利用机会,对于成功,一次足以。
据《荷马史诗》记载,大英雄奥德修斯英勇善战,足智多谋,他以木马计里应外合,攻破了希腊联军长达十年未能攻下的特洛伊城。英雄凯旋归故里,路过大海,海面上有一座岛屿,岛屿上住着会唱魔歌的海妖,歌声充满了蛊惑力,过往的海员无不受到迷惑,驾船驶向礁石船毁人亡。奥德修斯听从了女神喀耳斯的忠告,命令部属们用蜡塞住耳朵,然后又让人把他捆在桅杆上。距离魔岛越来越近,魔歌越来越响亮和迷人,奥德修斯的理性无数次被击穿,无数次想挣脱束缚扑向诱惑……然而他挺住了。
保持组织的克制,是清晰面对外部挑战的前提。很多组织,四面出击,看似没放弃任何机会,实际上是浪费,因为所有的成功,无不是时间的长期积累,你看到的一夜暴富、一夜成名,谁有知道背后的艰辛呢?背后无不是人性的对练和煎熬。
明白自己不擅长什么,和明白自己擅长什么同样重要,孙子兵法说的“知己知彼”,就有这层含义。最大的忧患是觉得自己天下无敌,觉得自己在某一方面、某一阶段成功了,就能事事时时成功,什么我都能做,什么也不专注。
专注是组织能力的重要板块,机会主义人人都能做到,实际上获得一个平均的市场业绩,因为新出现者从来都不会缺少,不是市场竞争太激烈了,而是你的选择太雷同了。专注是一种勇敢走少数人的路,借助时间的指数增长力量,获得空白机会区。
华为公司同样在这方面变现明显,90年代的深圳,做什么都别比当时信息技术产业来钱快,但任正非从长期考虑,进入门槛相对高的信息技术行业,以组织的自律,专注主航道,形成高强度的压强,持续对准一个目标,获得今日的显著成就。
(四)活力
任正非在成立总干部不上的讲话,总干部部的职责是建立河堤,保障水流畅通,而不是管理水流。组织活力一直是华为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