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精神障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红色的学校革命的熔炉抗大七分校在陇东
TUhjnbcbe - 2024/11/5 8:14:00

抗大,全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年6月在陕北瓦窑堡成立,时称“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年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毛泽东为其题写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针,亲自为学员讲课,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教育学员坚定信念、坚持革命,并在学员毕业证书题词:“努力奋斗,再接再厉,光明就在前面。”朱德总司令题词:“号召千万青年走上革命战场,高举抗大的旗帜,插遍整个中国。”随后,抗大在敌后各个根据地相继成立分校。

抗大七分校旧址全貌

年7月,抗大总校在山西省兴县李家湾以一二〇师教导团为基础,创办了抗大七分校,并附属一所陆军中学,共有学员多人。

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抗大敌后办学地点遭受严重破坏。为“保存和培养干部,准备反攻”,党中央决定将抗大各分校迁移到安全地区继续办学。抗大七分校学员拿起党中央交给的镢头、枪杆子、笔杆子“三件宝”,来到甘肃陇东,“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和当地军民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用鲜血和生命孕育的抗大之“魂”,厚重真实、动人心魄,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汇聚陇东

庆阳,习称陇东,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是甘肃的革命老区,是西北革命火种传播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地区。陇东历史积淀厚重悠远,文化底蕴灿烂辉煌,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位于陇东的华池县东华池一带有着得天独厚的办学条件:首先,东华池曾为南梁政府所辖中心区域,群众基础深厚。其次,东华池靠近延安,距庆阳驿马关国民党统战区数百里之遥,依靠子午岭这道天然屏障以及陇东分区和三八五旅七七〇团等驻防部队,使这里既是保卫边区的前沿阵地,又是战略练兵的可靠后方。第三,东华池山多林密、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在这里办学校,完全能够丰衣足食。

正是基于这种独特的自然基础,年1月,中央军委决定抗大第七分校及所属陆军中学、河北省灵寿县抗大第二分校附中开赴甘肃陇东地区,组建新的抗大第七分校,就地办学。抗大第七分校及所属陆军中学的师生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山西兴县、陕北绥德和延安,于4月底到达合水县,与抗大第二分校附中正式合并,成立新的抗大七分校。彭绍辉兼任校长,喻楚杰任副校长。学校下设政治部、训练部、校务部、供给部、卫生部、办公室和文工队等。校部驻合水县老城镇。所属陆军中学共余人被编为七分校第一大队,驻扎在大凤川。

此后不久,晋察冀边区抗大二分校附中师生共余人在校长江隆基的带领下辗转到达合水,并入七分校,其中8个男生队编为第二大队,初驻合水蒿咀铺一带山区,后移驻豹子川张岔村。女学员编为两个女生队,直属校部领导,初驻蒿咀铺柳沟一带。

年12月底和年4月,晋冀鲁豫军区所属的太行陆军中学和太岳陆军中学共计余人先后来到合水,编为抗大七分校第三大队,驻扎在合水县平定川。年9月上旬,抗大七分校校部机关和女生队在校长彭绍辉的率领下,从合水县迁至华池县东华池村。当时女生队驻扎在校部对面的半山腰上,其驻地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女生洼”。至此,抗大七分校在陇东的组建工作全部完成,总人数余人。

从华池县城东行60公里,就到了当年抗大七分校所在地——东华池。这里属于陇东子午岭地区,群山环抱,众岭相连,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就在这崇山峻岭之中,当年的抗大七分校数千名师生在国民党的层层封锁下,积极发扬抗大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在东华池一带挖窑洞、建校舍,建立“革命家务”,不仅使百里荒野变成了富饶的粮仓,又以实际行动粉碎了国民党对边区的经济封锁,赢得了学习和生产的伟大胜利。

丰衣足食

修建校舍。抗大七分校刚到驻地的时候一无所有,漫山遍野只有稀稀疏疏的几孔荒废的窑洞。人多窑洞少,很多学员还是傍山架棚,荒野露宿,受天气影响很大,部分学员都淋雨得了病。

为克服这一困难,解决校舍问题,彭绍辉等抗大七分校领导结合当地实际,带领学员依山挖窑洞。经过两个多月夜以继日的苦干,全校共打窑洞孔。后来还修建了伙房、食堂,修整出一块近百亩的大平地,成为学员训练和开展活动的主阵地。副校长喻楚杰从各队选拔了一批能工巧匠,就地取材,在东华池镇为校部箍石窑46孔(今天成为抗大七分校纪念馆),盖平房35间。喻楚杰还自己动手,设计图纸,带领学员用木头建起了一个可容纳余人的大礼堂,供七分校开会、学习、开展活动之用。

开荒种粮。七分校初驻东华池,粮食和蔬菜基本来自边区政府提供和当地老百姓捐助。由于受到国民党的封锁,运粮工作越来越困难,七分校响应党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

年4月,在彭校长的带领下,七分校学员纷纷拿起第一件宝——镢头,积极投身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生产初期,没有斧子,没有锯子,只好用镢头劈树根,大多数学员由于年龄小又不得法,双手被震起了大血泡。在劳动实践中,他们想出了很多巧干的办法,如对付树根“连根拔”,对付丛草“火烧连营”等都是智慧的结晶。大家立纪录、破纪录,你追我赶,一天连续干十几个小时,每个学员每天开荒都在一亩以上,涌现出丁建民、田博良、吕国忠、王有恒等劳动英雄。

开荒任务完成以后,队员们迫不及待地把谷子、糜子、豌豆等都种了进去……千年的荒山在抗大学员的心血和汗水浇灌下终于变成了绽放生命的良田。

抗大七分校的女生队是一支独特的队伍,她们的到来为抗大七分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采。面对生龙活虎的男队员,女队员也毫不逊色,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大生产战斗的胜利。

纺线是女生队的拿手好戏。纺线时,女队员坐在窑洞前的广场上,围成一个大圈,人手挥动,纺车飞转。除了纺线,女生队还承担了织毛衣、毛袜和做棉军服的任务。在制作棉衣的过程中,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就到山上挖来核桃、酸枣、杏树等树根,将根皮熬成多种颜色的水,再试着调色制成多种颜料,把毛线染成咖啡色、黄色、深灰色、浅灰色等,然后织成多种颜色、多种花样的毛衣、毛袜,解决了部队的过冬御寒问题。

学员纺线

在全体学员共同努力下,到年底,抗大七分校共开垦荒地6万余亩,生产粮食折合细粮共余石,养猪余头、羊余只、牛余头,实现了粮食和蔬菜的全部自给自足。劳动生产改善了生活,又锻炼了思想锤炼了意志。年底,抗大七分校在东华池大礼堂举行劳动英雄、模范工作者大会及展览会。表彰了大队级的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72名,评选出校级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22名、先进单位6个。展览会上,共展出多件手工艺术作品和多幅图表,以连环画的方式宣传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发扬了抗大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锤炼成才

思想教育。抗大七分校特别重视学员的思想教育。结合学员年龄小、思想单纯、不怕困难、乐观向上、接受能力强等特点,抗大七分校从分析抗战的形势入手,通过开展整风学习、召开座谈会、讲座等形式,让学员明确来这里的目的,明确国内形势和现状,明确自己的使命和任务等,知道在七分校这所学校里,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军事、学打仗,才能保家卫国,解放全中国。抗大七分校学员在校舍前上课

在这基础上,抗大七分校认真组织学员较为系统地学习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发展史,学习马列著作和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评中国之命运》等文章,分析中国革命特别是当时抗日战争的实质,使学员进一步明确了作为一名革命战士的责任使命,大大增强了革命自觉性,申请入党的人数骤然增多,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军事训练。抗大七分校的第二件宝是枪杆子。学员们既是学生,又是战士,既搞生产,也搞练兵和军事训练。

从年冬到年春,抗大七分校开始了大练兵活动。在豹子川新建成的大操场上,一队队身穿灰色军服的年轻士兵正在进行射击训练。校长彭绍辉亲自到训练场,独臂举枪进行示范,讲解瞄准的要领,使学员深受启发。军事体育训练主要是练单杠、双杠、木马,这是最适合年轻士兵的训练项目,尤其是单杠和木马成了天天练的科目,既增强了学员的体质,又锻炼了他们的胆识,为以后单兵到班战术训练中的爬高、跳越障碍打下了基础。

刻苦学习。抗大七分校的第三宝是笔杆子。学习的课程有政治课、军事课和文化课。政治课和军事课主要以《论持久战》《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论共产党员修养》等内容为主。文化课主要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俄语等。

为保证学员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抗大七分校专门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大学等单位调来了10多名教员。老师们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学员特点、当地实际情况、革命工作需要,把学员分成初中队、高小队、初小队,因材施教。

开展文艺活动。在紧张的学习训练之余,学校还组织学员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校文工队和各大队经常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他们用床单作道具,脸盆当乐器,创作并演出了《豹子川大合唱》《难民区》《解放宁条梁》等歌舞和剧目,吸引周边数十里的老百姓前来观看。

女生队的队员不仅在劳动中不怕苦不怕累,学习上踏实认真,在劳动间隙还自编自演反映女生队战斗生活的文艺节目。女生一队编排的“踩高跷”、二队编排的“柳沟风光”等是当时轰动全校的好节目,都曾到校部驻地参加过汇报演出。女生二队还成立了俱乐部,开展竞选俱乐部主任活动等,大大丰富了队内文化生活。

英姿飒爽的抗大七分校女学员

文艺活动的开展,活跃了学员生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文艺工作者,有的学员还在这里收获了甜蜜的爱情。朱德之子朱又来于年被派往抗大七分校工作,和抗大七分校的学员赵力平相遇,两人喜结良缘。

报效祖国

抗日战争胜利后,抗大七分校的师生分批离校,奔赴前线参加解放战争。年9月,抗大七分校第三大队首先重返晋冀鲁豫前线。10月下旬,校部和第一大队在彭绍辉带领下奔赴晋绥边区,第二大队数百名学员返回延安,分配到中共中央有关部门工作。11月24日,按照中央军委通知,抗大七分校办学结束,第一大队学员全部结业,其中一部分学员分配到吕梁军区,一部分学员赴东北北满。

年4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决定,以抗大七分校第二大队为基础组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步兵学校。4月26日,第二大队其余人员在东华池校部举行了结业典礼。不久,留校待命人员转入校址设在延安附近的安塞县砖窑湾步兵学校继续学习。至此,在陇东历经三年的抗大七分校圆满完成了党交给的神圣使命,所有学员全部离开这座革命熔炉,踏上新的革命征途。

抗大七分校在陇东办学三年多的时间里,为我党培养了多名党政军优秀干部和通信、机要、测绘、文艺、医务等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他们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领域的骨干力量和领军人物。

抗大七分校在陇东的三年,是战斗的三年、自力更生的三年、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三年,也是陇东革命斗争史上辉煌灿烂的三年。虽然物质条件异常艰苦,但学员之间、上下级之间,学员和群众之间情同手足,同甘共苦,陇东一部分有志青年深受感染,积极加入抗大七分校的队伍,走上了革命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抗大七分校的学员又投身军事、经济、文化、工业、农业等各行各业,成为建设新中国的中坚力量。“独臂将军”彭绍辉,毛泽东称赞他是红军部队培养出的独特人才。抗大七分校结束后他立即奔赴全国解放战争前线,先后任吕梁军区副司令员、晋绥野战军第2纵队副司令员、吕梁军区司令员。年7月起,彭绍辉任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第7军军长。新中国成立以后,彭绍辉历任西北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委员等职。年,彭绍辉被授予上将军衔。年,他协助叶剑英元帅组建军事科学院,并亲自组织编辑4个野战军的《战术资料汇集》,编制人民解放军第一批战斗条令和共同条令,为人民军队的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及军事科学研究的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副校长喻楚杰在抗大七分校和女生队二队指导员王克然喜结良缘,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冀察热辽军大分校校长、北京护路运输司令部(后改为铁道部)参谋长等职,从此走上了服务人民铁道事业的管理工作岗位,为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岁月的长河中,抗大七分校犹如一颗时代的种子,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孕育成长、发展壮大。七分校毕业前,多名去学习炮兵的学员,在刻苦的学习实践中逐渐成长为炮兵学校的中坚力量。以抗大七分校第二大队为基础组建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步兵学校,在新中国成立后几经整编、多次更名,发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陆军学院,后又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边海防学院。

9年,华池县委县政府对七分校旧址进行了维修,建成了抗大七分校纪念馆,用12个展室、81幅照片、43件文物生动再现了抗大七分校学员在这里学习战斗和生产劳动的动人场景。抗大七分校旧址多次被甘肃省委、省政府,甘肃省庆阳军分区评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省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建设教育基地。

抗大七分校的峥嵘岁月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大部分学员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抗大七分校创造的辉煌仍在陇东这片红色热土上光芒四射、熠熠生辉……此后,每年都有结伴而来的抗大七分校健在学员以及他们的后代,回到旧址重访故地,追忆陇东那段风华岁月。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征程中,抗大七分校与陇东抗日根据地军民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用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精神书写的革命的、战斗的英雄诗篇,以及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为主要内容的抗大精神,与以“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为主要内涵的南梁精神一道,成为矗立在陇原大地的一座精神丰碑,鼓舞激励老区人民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勠力前行、不懈奋斗!(作者单位:庆阳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庆阳文旅这十年——打响“高天厚土红色圣地文化庆阳”品牌知名度庆阳文旅这十年——多彩文化惠民生庆阳文旅这十年——庆阳非遗绽放迷人光彩庆阳文旅这十年——让文艺事业绽放时代光彩

1
查看完整版本: 红色的学校革命的熔炉抗大七分校在陇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