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字
阅读时间约:9分钟
在多年的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多学科(MDT)临床诊疗中,我们成功帮助了大量青少年患者走向康复,回到正常的成长轨道中。
编辑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除了科普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分享临床心理干预中对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的突破性发现,我们还持续分享真实的案例,把他们接受深度心理干预、走向康复的过程详细写下来,希望能对大家有启发、有帮助。
由于分享过的真实成功案例比较多,有的案例篇幅较长,所以我们最近进行了梳理,总结成真实案例的索引文章,预计总共会分为3、4篇文章推出,除了简单介绍每个案例的特点之外,希望能帮助大家更方面地阅读、浏览和学习。
01
俊辰,他小学时成绩优秀,还当选了大队委,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可到了初中,他莫名腹泻、呕吐,成绩下滑。高中出国留学后,他症状加重,不得不回国休学,很快就被诊断了抑郁症。
俊辰长期服用抗抑郁药,虽然情绪稳定了一些,但在家爱打游戏,作息日夜颠倒,不顺心时爱发泄、说狠话,平时懒散拖延,总想“躺平”,看书也看不进去,更别说复学了。甚至只要父母一说学习,他就发脾气。
经过深度心理干预后,俊辰已经不需再服用精神科药物了。而且,他跟父母的关系变得融洽,遇到挫折时能快速调整情绪,积极想办法解决。他能主动看书,照顾父母和老人。目前,俊辰还在继续调整状态,等下一步的计划确定后,将重新回到学习的轨道中!
在他妈妈的自述文章中,她和俊辰姥爷都惊叹于孩子的巨大变化,感到非常欣慰!俊辰妈妈也深刻意识到过去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孩子患病的主要根源之一。
02
伟涛,他读大学时被诊断双相障碍,有典型的躁狂发作:吹牛皮、狂妄自大,还因此跟学长和老师起了冲突。他还有反复洗手、检查的强迫症状;性格谨小慎微,总是忍不住想过去没做好的事,过分担心安全问题,无论父母怎么劝都没用。
在深度心理干预下发现,伟涛遭受了大量导致他安全感缺失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比如他从小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引导,身边经常只有年迈的奶奶,他感觉没有人可以保护自己,逐渐出现了胆小怕事、容易过分焦虑的性格。后来更是因为看了一套热销丛书,再加上遇到不少挫折,他变得更加焦虑、遇事更爱钻牛角尖。
经过深度心理干预后,如今的伟涛变得积极、从容,不再反复纠结于没有必要过分担忧的问题,并成功复学!
03
翠莹,她初中时莫名出现头疼、耳鸣、失眠、容易发烧,医院也没检查出问题。初三那年,弟弟出生了。学业压力加上父母对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