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德国精神科医生首次发现阿尔茨海默病。至今,精神科和神经内科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两大阵营,病因仍在探索。普通人对于阿尔海默病患者的认识,不是视为老年痴呆就是当作精神病。今天面向公众科普有哪些新方式?预防、治疗手段又有哪些新理念、新方案?
问题一:什么是认知障碍?
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和认知障碍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认知障碍,是老年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常见症状。一个人有认知障碍,不代表是老年痴呆或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人血糖过高或过低,严重甲状腺功能低下、维生素代谢异常、血氨过高或各种感染都可能引起认知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痴呆相对最常见的一种。老年痴呆还有额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血管性痴呆等多种类型的痴呆,尤其是老年人有更复杂类型的痴呆,这些痴呆经常被误诊为AD。”
——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高晶
中医药有数千年历史,中医如何理解老年痴呆?
“老年痴呆核心的病机是脑髓空、脑髓消,现代医学叫脑萎缩。
中医认为大脑疾病跟五脏相关,跟心脾肾关系更密切。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神明,所聚居在脑,脑髓脑神病变则五脏紊乱;肾藏精主骨生髓,髓海不足则脑髓空,会出现脑萎缩;脾主运化,运化不好会湿停灼生,上蒙上阻脑窍,会出现神思不聚、记忆力减退的脑窍病变。”
——北医院脑病一科主任陈志刚
问题二:认知障碍、精神障碍怎么区分,怎么理解身心一体整体观?
“认知障碍和精神障碍症状差异显著,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认知健康表现在维持良好记忆、思考和学习能力,精神健康侧重于良好情感表达和社会功能,比如应对压力、与人交往等。
认知健康破坏会影响精神健康,某些AD患者会出现极度冷漠或躁狂,甚至产生幻觉、妄想、谵妄等;精神健康缺失也影响认知状态,比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等精神障碍患者认知能力显著下降。”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张占军
“情绪和躯体健康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抑郁、焦虑情绪会增加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另一方面,躯体健康状况不好会增加抑郁、焦虑情绪。
情绪和认知功能都是大脑的高级功能,如果躯体健康状况不稳定,未获得足够社会支持,都可能影响情绪和认知功能,影响大脑健康。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身体、心理、社会环境一体’的健康定义对促进脑健康非常有意义。”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临床研究室主任王华丽
“中医对很多慢病都是从形神一体整体观的角度来认识这个疾病。精神心理疾病从心身一体、形神一体来讲是整体性疾病,因为‘神病’可以影响形病,比如糖尿病、肿瘤,它是‘形病’为主,但也会有继发性焦虑、抑郁问题。中医通过调五脏功能,可以有效治疗焦虑、抑郁、自闭症等精神系列疾病。”
——北医院脑病一科主任陈志刚
“阿尔茨海默病是病程漫长、病理机制复杂的疾病。作为慢性复杂疾病,它可能涉及全身系统,治疗上不能只见疾病不见人,只针对单一靶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需要理论突破和转变治疗理念。采取整体观理念开发药物来治疗慢性复杂疾病,也呼应了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身心社会一体定义。”
——原哈佛医学院莱夫勒学者李金河
问题三:社会环境如何影响老年人的精神健康、认知健康?
“社会环境非常影响个人健康。我们建议在社区建设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健康服务站,以老人为中心,通过医生、护士、社工、社会志愿者以及心理工作者,不同专业人员互相协作,为老人提供适合个人健康需求的心理社会服务。研究发现,参与社会活动、拥有较长的社会网络有可能降低认知功能衰退的风险,社会网络越丰富,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评价及相关能力就保持得更好,而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能有效缓解孤独和精神痛苦体验。”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临床研究室主任王华丽
“社会环境和社会支持对老年健康特别重要。比如55岁甚至65岁退休的人仍精力旺盛,他们离开职场有很强的失落感,此时社会支持特别重要。我们主张老人生活内容要丰富,去旅游、去参加文艺活动、去上老年大学、去做义工或在职场贡献余热,社会要给老人创造丰富生活内容、生活环境的条件。对于痴呆的老人,他们需要的社会帮助非常大。”
——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高晶
问题四:如何落实防治老年痴呆“双80目标”,面临哪些挑战?
“‘双80目标’不仅对早识别、早诊治提出工作建议,也将加强科普宣传列为重点任务,这提高了群众意识,让一直未及时诊治的患者更早获得科学的全程管理和规范的照护服务。国内许多学术团体、专家学者为此都在努力科普宣教,越来越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在老年人体检或家庭医生上门时增加认知障碍初筛,对疑似认知改变的老人,会建议他们做进一步规范筛查,医院的记忆门诊。”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临床研究室主任王华丽
“医院层面也在开展宣教筛查工作。一是分诊护士会在开诊前半小时宣教,也会通过候诊区大屏幕播放相关视频,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