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不睡,白天崩溃。一个网络热梗,却真实地反映出睡眠和精神心理状况的密切关系,无论成人或青少年儿童。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最新版青少年儿童睡眠状况报告显示,我国学生睡眠时间总体不足10小时,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睡眠时间有差异。
今年的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医院精神医学科、睡眠医学中心潘集阳教授告诉南都记者,和成年群体一样,青少年儿童阶段的睡眠障碍往往是精神障碍常见的伴发疾病,由此,睡眠紊乱是精神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上进少年患上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
睡得晚起得晚是典型表现
在潘集阳教授接诊的少年儿童中,小赵是一名勤勤恳恳、努力学习的好孩子。为了学习,她在暑假都非常拼。安静夜晚无人打扰,学习效率显著,于是她经常奋战至凌晨五六点才入睡,第二天中午才醒来,久而久之形成了晚睡晚起的不当作息。
日夜颠倒的刻苦收到一定成效,但问题在今秋开学后开始显现。
学校对毕业班学生的管理较严格,小赵需要和同学们一起早起晨读与跑操锻炼。为此,她必须调整回正常作息时间,其间她尝试过早睡,也试过白天增加体力消耗,但无论如何总是到凌晨才有困意,导致白天精力不佳,完全不能应付一整天的课程。开学一个多月以来,小赵每天都是勉强起床上学,课上无法集中注意力,而且总是感觉很疲惫。
老师们反馈,小赵上午总是无精打采,好几次看见她上课时趴在桌子上睡觉,还经常容易因小事和其他同学发生争吵,对什么事情似乎都没有了兴趣,精神萎靡,班主任医院看一下。
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完善多项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在医院睡眠门诊就诊时,潘集阳教授在对小赵进行了详细病史采集、体动监测以及主客观的情绪、睡眠评估后,初步考虑“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经过系统的服药及睡眠健康生活方式指导,辅以常规的心理疏导,小赵的病情得到明显改善,也重新找到了适合的作息时间。
潘集阳教授在详细问诊。
“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这个疾病名称虽然很拗口,其实就是睡眠起始时间和觉醒时间都延迟了,这并非小赵的本意,事实上是她躺在床上根本就睡不着。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的患者存在明显的入睡困难,但是一旦入睡,睡眠的质量和结构都没有明显的异常,患者的睡眠觉醒时间通常推迟2个小时以上。小赵在不需要早起的周末,每天睡到中午,对她的情绪和日间学习都没有影响,只有在需要早起的上学期间,她的生活节奏受到严重影响。如果患者的睡眠模式与自身的工作或学习时间相一致的话,就不需要治疗,但是小赵同学明显影响到习生活,因此一定要及时地给予干预。
潘集阳教授指出: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又称为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睡眠时相延迟障碍或睡眠时相延迟型。一般人群的患病率为0.17%,而青少年患病率则高达7%-16%。睡眠日记及体动记录仪是诊断评估该病最准确的主客观评价方法。
对于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睡眠健康教育、重置新的睡眠作息时间、定时光照疗法和定时褪黑素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联合使用上述方法会有更好的收益,但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人,都应警惕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如发现问题尽快到睡眠医学门诊就诊,尽早明确诊断。
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的诊断标准。
儿童抑郁症≠成人抑郁症
或诱发嗜睡症状
今年12岁的彤彤(化名)从小就是优等生,让家人很省心。但就读小学六年级的彤彤最近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症状——嗜睡,感觉总是睡不醒。
彤彤的家人十分着急,医院、各个科室,经朋友介绍来到医院精神医学科睡眠门诊就诊,医生通过对彤彤进行详细检查和睡眠、情绪评估后,发现她存在抑郁情绪。
这个诊断让家人很诧异。因为彤彤一直在人前都表现得很积极乐观,老师家长难以发现她的内在情绪问题。不知何时起,彤彤整天只想睡觉,不愿意与人交流,不愿出门,没有动力做任何事情,也难以静心完成学业。在医生耐心细致的询问下,彤彤吐露心声说自己常常会躲起来偷偷哭泣,认为爸爸妈妈自从有了弟弟以后就不爱自己了,自己的学习压力大,觉得自己比别人差,称自己活着没有什么意义,曾多次用手掐自己脖子及撞头等伤害自己。
通过夜间多导睡眠监测及多次睡眠潜伏时间试验,潘集阳教授团队进一步明确了孩子问题所在:重性抑郁障碍;可疑发作性睡病。建议其保持正常的作息规律,同时进行药物治疗,主要治疗原发病即情绪问题,睡眠问题也会随之改善。
夜间多导睡眠监测及多次睡眠潜伏时间试验。
“儿童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但常常被忽视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成人抑郁症不同,儿童抑郁症表现出独特的症状,需要家长、教育者和医疗专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