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上海浦精浦精心灵驿站
年5月20日,作为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与上海浦融传媒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健康有道》之第四十六期的主讲人-来自我中心心境障碍科主治医师程小燕为大家带来了:您“社恐”了吗?
以下内容根据本次节目主持人欣绘和程小燕医师对话整理,希望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成人的你,是否对社交场合有一定恐惧,人多的地方是否会脸红、出汗、心跳加快等躯体症状不适;儿童青少年的你是否害怕或羞于在他人面前说话或表演;担心结识新朋友、或教师等权威人物交谈时害怕自己成为焦点?所有的这些,您是否有在担忧这是否就是“社恐”呢?
1
如何理解“社恐”
欣绘
什么是社恐?就是我们平时理解到的社交恐惧症?
程小燕:“社恐”即社交恐惧症,也称社交焦虑障碍,是焦虑障碍的一种,是指对社交或公共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并因而尽力回避的一种心理障碍。其核心特征就是显著而持久地害怕在社交场合、公众面前可能出丑或陷入尴尬的场景。
欣绘
刚才说到社交恐惧症,提到了社交焦虑障碍,为什么会有焦虑障碍?
程小燕:焦虑障碍指在没有脑器质性疾病或其它精神疾病的情况下,以精神和躯体的焦虑症状或以防止焦虑的行为形式为主要特点的一组精神障碍。具有紧张、担忧和畏惧的内心体验,回避的行为反应和认知、言语和运动功能受损及各种相关的生理反应等特点。包括:社交焦虑障碍、分离性焦虑障碍、特定恐惧症、惊恐障碍、广场恐惧症、广泛性焦虑障碍等。
欣绘
如何理解广场恐惧症?和社交恐惧一样吗?
程小燕:是不一样的。虽然两者都存在对人多场合的恐惧和回避,但广场恐惧症患者所担忧的是在人多拥挤的场合出现危险时无法及时逃脱,而社交恐惧症担忧的是自己的言行或呈现的焦虑症状会导致负性的评价(如被羞辱或尴尬,导致被拒绝),所以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焦虑的对象不同。
欣绘
听友提问:内向跟“社恐”区别?
程小燕:性格内向、外向,是个人先天性的气质,无好坏之分。而“社恐”是一种心理上的障碍,甚至达到了一种疾病的诊断状态,影响了正常的社会功能。所以说一个是正常状态,一个是疾病的状态。
“社恐”是因为环境、个性、生物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一种大脑内神经递质改变引起的一种疾病,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单纯因为想太多导致,而是因为身体内的确存在一些客观的、非人为的一些改变。
欣绘
“社恐”对人们的影响大吗?
程小燕:“社恐”的病程长,因此该障碍的痊愈常常较晚,一般在发病25年后痊愈。社交恐惧症常常和其他疾病共病,尤其情绪障碍多见;该病患者发生抑郁障碍的风险增加3-6倍。社交恐惧症是一种高度致残的精神障碍,它对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在过去很大程度上被低估了。因此,如不能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将收到极大的影响。
2
“社恐”的发病率及表现
欣绘
“社恐”人群中发病概率有多大?
程小燕:社交恐惧症的年患病率差异较大,为0.5%-2%,美国高达8%。年发布的中国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社交恐惧症的发病率为0.4%,终身患病率为0.6%。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年患病率相仿,城市和农村的年患病率相仿,女性和男性的比例1.5:1~2:1,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
欣绘
您刚才提到“发病率”、“年患病率”及“终身患病率”,这些概念应如何理解?
程小燕:发病率,指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衡量疾病的出现情况。年患病率,指一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终身患病率,指人一声中患某种疾病的可能性大小。患病率是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
欣绘
发达国家的人们一般个性比较奔放,为什么患病率反而高呢?
程小燕:一方面可能和发达国家的生活压力比较大,生活节奏比较快有关系,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人群对于心理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