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精神疾病有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原发性精神病性障碍。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致残率高,是我国重点防治的精神疾病。
一,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严重精神疾病。
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一般无意识及智能障碍。
病程多迁延,反复发作恶化会导致精神残疾,给患者、家属及社会带来严重疾病负担。
目前认为该病是脑功能失调的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复杂的遗传、生物及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疾病的发生。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率低、依从性差、复发率高、住院率高与致残率高是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家庭贫困和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
此外在疾病症状期有可能出现危害财产及人身安全的异常行为,给社会安全带来不良影响。
二,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
目前精神分裂症的确切病因和影响因素还不十分明确,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遗传因素是最具影响,并以得到强有力的证据支持。
多种环境因素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发病有关,包括母体妊娠期精神应激、感染、分娩时的产科并发症、冬季出生等等。
既有生物学因素,也有社会心理因素,从胎儿期一直到成年早期,都可能对神经发育起到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
神经发育障碍观点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内神经元及神经通路在发育和成熟过程中发生紊乱,大脑神经环路出现异常改变而导致发病。
炎症假说:母体在妊娠早期和妊娠中期的感染暴露(流感病毒、弓形虫、单纯疱疹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等),一直被认为可能是引起子代在成年期发生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三,临床特征
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初次发初次发病的年龄在青春期至30岁,多起病隐袭,临床表现复杂。
1,思维障碍:在精神分裂症的众多症状中,思维障碍是最主要、最本质的症状,往往导致患者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与脱离现实,及所谓“精神活动分裂”。
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又称联想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交谈都有难以理解和无法生育的感觉,这是精神分裂症最具特征性的症状。
思维内容障碍主要指妄想。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往往是荒谬离奇、易于泛化,最多见的是被害妄想和关系妄想。妄想有时表现为被动体验,这往往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
患者丧失了支配感,感到自己的躯体运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冲动受他人或受外界控制。
2,感知觉障碍:精神分裂症最突出的感知觉障碍是幻觉,以言语性幻听最为常见。
精神分裂症的幻听内容可以是争论性的或评论性的,也可以是命令性的。幻听有时以思维冥想的方式表现出来。
3,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迟钝或平淡。
情感平淡并不仅仅以表现呆板、缺乏变化为表现,同时还有自发性动作减少、缺乏肢体语言。有时精神分裂,患者还伴有抑郁和焦虑情绪,导致诊断会有些困难。
4,意志行为异常:患者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变得孤僻,被动、退缩(意志减退)。
患者在工作、学业、料理家务等方面有很大困难,往往对自己的前途毫不关心,没有任何打算,或者虽有计划却从不实施。
5,紧张症:有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行为活动异常表现为紧张综合征,因全身肌张力增高而命名,包括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两种状态,两者可交替出现。
患者还可表现出被动性顺从与违拗。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特征为现实检验能力的显著损害及行为异常改变。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临床分为首次发作、反复发作和持续性三种。
1,患者应具有两项以上特征性精神病性症状:思维鸣响、思维插入、思维被撤走及思维广播、特殊的妄想(如被影响妄想、妄被控制或被动妄想、评论性幻听、与文化不相称且根本不可能的其他类型的持续性妄想)。
2,症状必须持续至少一个月,且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也不是由于物质滥用或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果,包括戒断反应,才考虑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根据既往病程确定患者为首次发作、反复发作或持续性精神分裂症。
五,治疗原则与常用药物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应当早期、综合和全程治疗,治疗策略包括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急慢性患者的治疗策略。
急性期:早发现,早治疗。急性期治疗为6~12周,大多数病人在治疗六周左右可以达到症状缓解,多次发作的病人也力争在12周内达到症状缓解。积极按照治疗分期制定长期治疗计划。
巩固期:在急性期治疗使用阳性症状缓解后,以原有效药物,原有效剂量继续巩固治疗,促进阴性症状进一步改善,疗程至少6个月。
维持期:根据个体所用药情况,确定是否减少剂量,把握预防复发所需的剂量。疗效稳定无明显不良反应,尽可能不换用药物。疗程视患者个体情况而定。患首发患者至少两年,一次复发的患者需要3~5年,5年内有两次以上复发患者应长期维持治疗。
六,治疗原则
根据中国精神分裂症治防治指南,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原则包括:
1,一旦确定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尽早开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根据评估权衡疗效和安全性,选择适宜于患者个体化的抗精神病药单一用药治疗。
2,急性发作病例,包括复发和病情恶化的患者,根据既往药用药情况继续使用原有效药物,剂量低于有效治疗剂量者可增加至治疗剂量,继续观察:如果已达到治疗剂量仍无效者,酌情加量或考虑换用另一种化学结构的非典型性药物或典型药物:疗效不佳者,可以考虑使用氯氮平,但应该定期检测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数量。
3,,定期评价疗效,指导治疗方案。
不论是心理咨询师还是患者,家属了解这些有关精神分裂症的相关内容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