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觉得自己要“晕过去”,
多次就医查不出原因;
左脚大拇指疼了20年,
医院无果;
没有明显诱因,
就出现颈部甚至面部活动异常……
这些患者的症状千差万别,实际上,却属于同一类疾病——功能性神经疾病(FNDs)。究竟是怎么回事?
总是感觉要“晕过去”的周周
3年前,周周(化名)偶然一次觉得自己要“晕过去”,休息后好转了,过了一段时间,她感觉自己要晕过去的症状越来越频繁,还伴有周身无力、胸闷、心慌、冷汗的情况,几乎每个月都发作一两次。
医院的急诊求诊、反复排查,但检查结果都是一样的:心脏、大脑没有明显异常。多次求医无果,症状还在加重,这严重影响了她的工作和生活。今年经人介绍,医院功能性神经疾病多学科门诊(FND-MDT),接诊的医生们详细查看、追问病史,判断她有焦虑惊恐发作、心因性非痫性发作可能。
原来,周周生性敏感,3年前独自到上海打拼,工作不顺、恋情受挫,一次头晕发作之后,她对这样的偶然事件做了灾难化解释,诱发了焦虑恐慌。用上抗焦虑药物治疗2月后,周周明显好转,“要晕过去,周身无力、胸闷、心慌、冷汗”的症状没有再发生了,她开启了全新的生活。
左脚疼了20年的黄先生
20年前,年仅13岁的黄先生(化名)被同学踩了一脚,之后他的左脚大拇指出现刺痛感,之后疼痛区域逐渐扩大,严重时无法走路。
这些年来,黄先生几乎每天都会被疼痛折磨,这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升学、工作,苦不堪言,求医之路走了20年,但症状却没有改善。
终于,他来到FND-MDT门诊后,经专家会诊,被诊断为躯体形式障碍(慢性持续性疼痛障碍),黄先生接受相关药物治疗,并定期在心理科随访。2个月左右,黄先生感觉疼痛明显改善,困扰他20年的疼痛噩梦就这样解除了。
因颈椎无法活动而辞职的王先生
半年前,王先生(化名)出现颈部肌肉僵硬,渐渐地颈部竟无法转动,像木头人一样一点也动不得。
作为一名谨慎且内向的化学试剂分析师,王先生越想越怕,认为是自己接触化学药品,引起了神经肌肉病变,整日上网搜索类似疾病,愈发不可自拔,只能辞职在家。
近期,在母亲的安慰和陪伴下,他来到FND-MDT门诊,被诊断为功能性局灶性肌张力障碍。医生给予他改善肌张力以及心理障碍的药物,并辅助以康复治疗,一周后颈部僵硬大大好转,早晨基本可以活动自如,下午及晚上仍有颈部肌张力高的情况,但程度大大减轻了,坚持治疗之下,仍在持续改善。
颈部、口唇面部抽动的孙先生
8个月前,孙先生(化名)出现颈部紧缩感伴随颈部右侧抽动的问题,口、唇、面部也有不自主运动,多次求医检查,都未发现器质性疾病。
随着症状逐渐加重,孙先生来到瑞金FND-MDT门诊求诊。医生追问病史发现:5年前,孙先生与妻子离婚后独自抚养女儿、还房货;1年前,女儿被诊断抑郁症,交往两年多的女友也得不到父母的接纳……这一切使他心力交瘁。
医院,经过多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医生考虑他患有功能性肌张力障碍以及焦虑状态;在反复权衡后,FND-MDT团队征得家属同意,决定采用暗示治疗,直接行肉毒毒素局部注射。令人欣喜的是,注射后第二天,孙先生的症状就有了戏剧性好转,口唇不自主运动明显缓解。现在,孙先生日常工作几乎不受影响,可以自如和朋友交流了。
国内第一个
功能性神经疾病整合门诊(FND-MDT)
功能性神经疾病又称转化障碍,包括功能性震颤、功能性肌张力障碍、功能性肌阵挛、心因性癫痫等运动障碍疾病,以及功能性神经痛、功能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具有突然发病、反复发作的特点。
周周、黄先生、王先生、孙先生都被严重、明显的症状困扰许久,医院、不同科室,都找不到与自身症状对应的神经系统结构损害的医学证据。像他们一样,大部分功能性神经疾病患者很难想到自己的疾病与心理因素相关,因此,一般也不会主动告诉医生在生活、工作中的挫折。因此,其诊断需要医生耐心、长时间地沟通,双方信任建立后逐渐了解,并采用相应的量表测试其心理状态,才能做出诊断。
截止目前,医院FND-MDT门诊的患者在18-65岁,男女性别比例相近,基本辗转就诊于5-6家医院,22.2%患者的门诊就诊超过20次,77.8%超过10次,花费均超过1万元,其中2/3花费1-10万,1/3超过10万元。由此可见,该类疾病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今年8月,医院设立了国内第一个功能性神经疾病整合门诊(FND-MDT),该门诊由神经内科王刚主任医师牵头,联合临床心理科、功能神经外科、放射诊断科、康复医学科等相关领域资深专家。为被这类疾病困扰的患者揪出病因“真凶”,助力他们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门诊时间
功能性神经疾病整合门诊
每周三上午
(总院门诊11楼)
撰文:高超张晶璟
原标题:《头晕、冷汗、心慌……一个月发作一次,竟是这个因素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