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29日电题:扶残助残共享小康――各地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综述
新华社记者高蕾、郑明鸿
伴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国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也如期脱贫。然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如何帮助残疾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好不容易得来的美好生活持续下去,成为各地必须答好的新试题。
筑牢返贫“堤坝”
“现在有了工作,日子越过越好了。”在湖南邵阳市隆回县一家康复器械公司,39岁的残疾人刘丽(化名)正忙碌着。刘丽家住隆回县六都寨镇,曾是边缘易致贫残疾人。在当地残联帮助下,她不仅找到了新工作,还享受了低保、医疗保险代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等政策,实现稳定脱贫。
刘丽的故事并不鲜见。据统计,目前,脱贫残疾人年收入是脱贫人口年收入的81%。加之大部分残疾人劳动能力较弱、看病康复支出较大,与其他群体相比,致贫返贫风险较高。
为此,各地建立健全相关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为防止残疾人致贫返贫筑牢“堤坝”。
在贵州,省残联借助“贵州扶贫云”防贫监测预警平台为基础的大数据监测系统,动态跟踪核实残疾人相关情况。目前,贵州省名残疾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中,已消除人的致贫返贫风险,消除率达99.85%。
在河北,该省名残疾人脱贫不稳定户和名残疾人边缘易致贫户被纳入监测范围。河北省残联通过定期与扶贫、民政等相关部门开展数据比对,摸清残疾人需求,提供精准帮扶。
在山西吕梁,当地政府为全市所有持证残疾人代缴意外伤害保险,有效防止残疾人因意外伤害返贫或致贫,提升了他们的安全感。
“我们将继续指导各地残联,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手段,动态掌握需要帮扶残疾人家庭情况,建立残疾人跟踪访视机制,做到残疾人致贫返贫‘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周长奎表示。
拓宽致富道路
清晨7时许,51岁的邓邦万来到新家附近的贵州骏华鞋业有限公司,开启新一天的工作。
邓邦万是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官店镇黄桃村人。25年前,他在遵义一家石粉厂务工时,右脚不幸受伤落下残疾。此后,他回到老家以务农为生,辛苦一年的收成仅够一家人糊口。
转机出现在年。邓邦万和家人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在习水县东皇街道绿洲社区分得一套平方米的住房,并在社区干部的帮助下找到了工作。
如今,邓邦万和妻子每个月的工资加起来有多元。“我们现在吃穿不愁!”说起如今的好日子,邓邦万很是感慨。
残疾人家庭产业发展薄弱和就业增收困难是影响残疾人稳定脱贫的重要因素。继续抓好残疾人的产业扶持和就业增收,是帮助他们最有力的措施之一。
广西残联联合自治区财政厅安排自治区财政资金万元,计划精准帮扶1.56万名残疾人通过发展生产或就业实现增收。
湖北部分地区探索设置“防贫创业基金”,按照每人2万元的标准,扶持有创业意愿和产业发展潜力的残疾人创业。创业基金3年内无息、无抵押、无担保。
东西部扶贫协作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如今,来自远方的温暖与支持并未因脱贫摘帽而消失。
天津利用对口支援专项资金,针对受援地残疾人就业困难的现状,开展盲人按摩等残疾人技能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发展能力。
北京立足受援地资源和产业特点,建立扶贫产业基地、扶贫车间、扶贫示范园26个。
北京市残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当前残疾人东西部帮扶协作工作已进入发展新阶段,我们要继承发扬过往的好经验、好做法,持续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开创新时代残疾人东西部帮扶协作工作新局面。
保障特殊需求
据统计,全国持证残疾人中,农村残疾人占79%。然而,农村地区康复、特教、托养、无障碍等残疾人服务资源严重不足,专业服务人员匮乏,困难残疾人的家庭生活质量亟待提高。
当前,一些重度残疾人的托养照护需求迫切,有些残疾人家庭甚至存在“脱了贫,也解不了困”的问题。
为此,江苏依托公办托养服务机构和“残疾人之家”等现有托养服务设施,整合社会托养服务资源,广泛开展寄宿制托养、日间照料和居家托养服务,不断提高托养服务质量,全省年新增16-59周岁无业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托养服务1万人。
此外,家庭无障碍环境改造、提高康复工作水平等也成为各地改善残疾人生活环境的突破口。
福建给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提供每户最高不超过元的无障碍环境改造补贴,并鼓励市、县(区)结合地方实际扩大实施对象、增加补贴项目、提高补贴标准。上海定期组织受援地云南的康复医生和教师等骨干人员来沪进修,提升云南残疾人康复工作水平。
“目前,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家庭无障碍环境改造、基本康复服务等方面仍是农村残疾人工作的短板弱项,应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周长奎说。
来源:新华网。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