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精神障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初中生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产生的冲击
TUhjnbcbe - 2024/6/6 17:28:00

初中生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产生的冲击

初中生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有:由于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扮演新的社会角色,获得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就在这种新的追求中他们感到种种困惑。

其次,由于性的成熟,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

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监控是指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而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的过程。

影响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因素

青少年期个体的认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能用更加抽象、复杂和独特的方式来认识自己。

影响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生理因素;认识水平;成功及失败经验的积累;父母的自我概念倾向对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影响。

整合水平

卢文格把自我发展过程划分为8种,而成年期自我发展主要经历4个阶段,依次为:遵奉者水平、公正水平、自主水平、整合水平。整合水平是自我发展的最高阶段,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这一水平。

认知实用成分

巴尔特斯智力的双重过程模型认为智力主要由两种成分构成,即认知机械成分和认知实用成分。其中认知实用成分可看成晶体智力概念的引申,反映的是文化的作用,为个体在后天环境中积累的知识、信息或经验。由于受文化知识水平所决定,认知实用成分的毕生发展将随着知识经验的愈益丰富而不断增长。

亲密关系

当友谊和爱情等亲密关系建立起来之后,人们总是期待这种关系能够持久维持。但实际上,维持这种关系需要双方付出很多的努力。

为了使亲密关系让双方满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平等。平等是亲密关系维持的重要条件之一,按照公平理论,在任何形式的人际关系中,人们的付出应该与其收益成正比例。

(2)归因。决定人们对亲密关系是否满意的另一个因素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方式。

(3)沟通。除了由不平等诱发的紧张和消极的归因倾向,夫妻或其他形式的亲密关系出现问题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缺乏沟通。

(4)嫉妒。Hupka认为嫉妒是指当个体自我概念有关的重要关系受到真实的或想象的威胁时,个体会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

相似性

相似性是指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自己具有相同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

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又称自我展露,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与信息。

适当的自我表露可以增加他人对你的喜欢,自我表露也必须注意分寸,过分的表露会让人不舒服。

利他行为

在有些情况下,受助者并不感谢助人者,有时候反而以怨报德,利他者也怀疑自己的助人行为是否适当,局外人也没有赞赏利他者的表示,即利他行为会产生消极后果,在两种情况下利他行为会产生消极后果:

(1)当利他行为对利他者有利时;

(2)当利他行为对受助者有伤害时。

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

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待回报的行为。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又叫异常心理学,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

心理不健康的分类

个体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心理正常和心理不正常两类,神经症属于心理不正常的范畴,心理正常又分为两种状态: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心理不健康有三种情况: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可疑神经症。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心理和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心身疾病又称为心理生理障碍,狭义上的心身疾病是指一组躯体疾病,其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心理障碍,是指心理过程和机能受阻,这种障碍既可能是功能性的,也可能包括器质性的改变;心理疾病,是从医学的角度理解心理异常,即把疾病的概念套用来反映人的心理异常。

强迫观念

强迫观念是OCD的核心症状,是指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这些思想、表象或意向对患者来说,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不需要的或多余的;患者意识到这些都是他自己的心理活动,积极摆脱,但又无能为力,因而感到十分苦恼和焦虑。

PTSD的症状学标准

PTSD的诊断标准有:

(1)由严重的威胁性或灾难性的应激事件引起;

(2)精神障碍发生于创伤后3至6个月内;

(3)临床以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持续性回避和警觉性增高为主要症状,并有焦虑、抑郁、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等。

似动知觉

时针的运动很慢,所以人们只能看到相对静止(时针),实际上时针还是运动了。似动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Phi运动)、自主运动、诱发运动、运动后效。从似动的定义可知,时针的运动不属于似动。

知觉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印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恒常性。

似动现象

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和运动后效。

电影画面和动感的霓虹灯广告本身并没有真实的连续位移,而被知觉为连续位移,属于似动。具体地说,它们属于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是动景运动。火车的行驶和时针的转动都是真实的运动。

遗忘症患者

遗忘症患者表现为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再认等方面的明显缺陷,但是,他们在残词补全的测验中,完成的状况却接近于正常人。

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又称活动记忆、操作记忆,是人在进行某项工作或活动时连续流动的记忆。它是由若干个短时记忆,按时间顺序组合而成的一个连续加工系统。巴德利和希奇认为,工作记忆包括中央执行系统、视觉—空间初步加工暂存器和语音环路三个成分。

幼儿期儿童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

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是幼儿言语发展的集中表现。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有两个主要发展趋势:(1)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2)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幼儿期是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独白语与连贯语的发展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无意识记

幼儿初期的儿童无意识记占优势,凡是儿童感兴趣的,印象鲜明,强烈的事物就容易记住,让记忆服从于一定目的还有困难;在教育影响下,幼儿晚期的儿童有意识记和追忆的能力才逐步发展起来。

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是婴儿依恋存在的一种类型,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自己玩自己的。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回来,但时间非常短暂。因此,实际上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情感联结。

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

从顺从他人的评价到有独立的见解;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能够对多方面的优缺点进行评价;从评价外部特征到具有评价内心品质的初步倾向;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自我评价总的发展趋势是从评价的具体性向抽象性,从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过渡;(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二年级小学儿童

二年级的小学儿童已能明确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员,能逐步把集体的要求转变为自己的要求,把班集体的荣誉转变为自己的荣誉,服从集体的要求,完成集体所交给的任务。

阻抗

精神分析认为,离奇的症状和扭曲的行为其实都是潜意识冲突的表现。要想解除症状,精神分析师就必须捕捉到这些冲突。但是在深入潜意识的过程中,越接近症结,病人就越想逃离。这种逃离的力量就是阻抗,是任何精神分析治疗中都会出现的必然现象。阻抗的表现包括:迟到、遗忘、沉默、攻击治疗师、不付报酬。

人格结构

荣格(Jung)从整体上把握个体发展的历程,将人格分为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人格发展的动力

性本能是人格动力的观点来自弗洛伊德;自卑感是人格动力的观点来自阿德勒;荣格认为人格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动力系统,其动力源泉则是心理能量;社会文化和规范是自我心理学派或者社会文化学派认为的人格发展的动力。

性别角色偏爱

性别角色偏爱指对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儿童虽然常常偏爱与自己性别相同成员的活动和角色,但并不总是如此。

客体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

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到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转变是将理论重心从以生理驱力为取向转向以人际关系为取向。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精神医学家克雷恩、马勒、英国精神病学家克哈特等。

他们认为一个人与他人的交往方式是在早期童年的人际交互作用中建立的,而这种交往方式将反复出现在其一生的社交互动中,成为一种稳定的人际交往模式。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中生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产生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