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儿童退缩行为是儿童发育过程中常见的行为问题,是指儿童表现为胆小、害怕、孤独、退缩,而没有精神异常的一种行为障碍。患儿的先天素质、后天教育的影响以及精神上的刺激都是有关系的,孩子不敢进入陌生的环境,不愿意和孩子玩耍,对新鲜事物缺乏兴趣,缺乏好奇心。
01儿童退缩行为的基本致病原因
(一)总述
幼儿退缩行为可能与先天素质、获得教育的影响、精神刺激等因素有关,不良的家庭环境可使儿童长期缺乏安全感,或由于适应能力差,逐渐逃避现实,产生退缩行为。
(二)基础病因
1、先天素质
有些孩子从小到大性格内向,适应能力差,对新环境特别拘谨,不喜欢新鲜事物,缺乏热情和好奇,胆小害羞,不愿意与陌生人交往。
2、后天影响
有些父母整日把孩子关在家里,让孩子玩玩具、看电视,养成孩子独处的习惯,一旦进入新的环境,很难适应。另外,父母和教师对孩子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其自尊受到损害,并可能导致退缩行为。
3、心理刺激
主要表现在突如其来的强烈的精神刺激,如死亡、父母离异、与亲人分离、突然受惊等,这些都可能是导致儿童退缩的原因。
02儿童退缩行为的典型症状及其并发症
1、典型症状
表现为胆小、害怕、孤独、畏缩,常独自玩,不与小朋友交往;不愿见陌生人,不愿到亲友家里做客;不愿到陌生环境,不敢到集体场所玩耍,一到陌生环境或集体场所就处于情绪紧张、恐惧状态,一旦回到家中,就会逐渐感到害怕,害怕与老师和小朋友接触;不爱活动,对什么事情都缺乏热情。
2、并发症:有些病人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并发抑郁、焦虑等。
03儿童退缩行为的各阶段检查及检查方法
(一)预期检查
儿童会有相应的症状,如胆小、恐惧、孤独、退缩等,医生会建议孩子做头部CT、MRI、脑电图、心理测验等。
(二)影像学检查
头颅CT、MRI检查:能显示脑结构形态,了解脑结构有无异常。
(三)其他检查
1、脑电图检查:不做颅内器质性病变。
2、心理测验:评价儿童心理状态及个性特点,为进一步诊断提供心理依据。
04儿童退缩行为的一般性诊断原则
对退缩行为的诊断以典型临床症状为主,如胆小、孤独症、退缩等,同时还要结合头部CT、MRI、EEG、心理测验等检查来确定诊断。
05儿童退缩行为的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
(一)治疗原则
大多数退缩行为儿童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教育指导、行为指导、行为治疗等方法来达到良好效果,如果治疗不起作用或伴有情绪障碍,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
(二)药物治疗
1、抗抑郁剂:丙米嗪、阿米替林、舍曲林、帕罗西汀、马普替林等都是小儿常见的抗抑郁药物。
2、精神兴奋剂: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哌甲酯等精神兴奋药物。
3、有关药物:舍曲林、帕罗西汀、马普替林、哌甲酯、丙米嗪等药物
(三)外科治疗
这种病通常不需要手术治疗。
(四)精神疗法
通过实践脱敏疗法、示范法、感觉综合训练等方法,旨在消除儿童的紧张、恐惧、回避、孤独感等心理,形成新的行为模式,提高社交学习能力,达到治疗目的。
(五)其他治疗
1、教育引导和改善环境
从小的时候就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鼓励其他孩子玩;对孩子不可溺爱,也不可粗暴、冷漠。
2、行为指导
对于已经有退缩行为的儿童,家长和教师要耐心引导,与孩子建立信任、亲密的关系,鼓励他们逐步参与集体活动。
3、行为疗法
行为治疗主要有行为疗法、示范疗法、系统脱敏法等,对严重的退缩行为影响儿童正常入学时可采用行为治疗。
06儿童退缩行为的日常生活及饮食管理
(一)总述
儿童和家属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意自我管理,有助于疾病的治愈。
(二)日常管理
1、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避免外界的刺激。
2、要有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3、父母要带孩子去做适当的体育锻炼,培养孩子和父母的亲密关系。
4、父母可以适当陪伴患儿,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帮助患儿适应不同的环境,让他们逐渐融入社会生活。
(三)饮食调理
这种疾病通常不需要特殊的饮食,需要营养均衡的饮食。
(四)饮食建议
1、儿童退缩行为患者饮食要有规律,饮食要清淡。
2、保证儿童退缩行为患者每天摄入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等食物。
3、儿童退缩行为患者尽量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4、儿童退缩行为患者要多喝水,以保持身体正常的新陈代谢。
(五)节食禁忌
1、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2、避免给孩子吃一些导致孩子害怕的食物,比如蝉蛹。
07儿童退缩行为的常见预防措施
下列措施可降低发病风险:
1、保持家庭关系和睦。
2、避免溺爱孩子,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鼓励孩子多参与社会活动。
3、不要让孩子陪在电视机旁,经常陪伴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结语:如果不注意预防和控制,童年退缩行为可能会持续影响成年后的社交能力、职业选择和子女教育方式等。也可合并抑郁、焦虑等疾病。孩子的退缩行为经过积极的治疗,通常预后良好,年龄增加后会自动消失。这种疾病通过早期规范的治疗,包括心理治疗、教育指导等,通常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