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障碍,很多人都称之为“耳聋”,是指听觉系统中的传音、感音以及对声音的综合分析的各级神经中枢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而导致听力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
但是要注意一点:只有听力严重减退的时候才能称之为“聋”,而听力损失还未严重到什么都听不见的情况,叫听力减退。
不管是一直处于无声的世界,还是听力减退,对孩子的成长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妨碍和损失。听力障碍儿童由于长时间听不到声音或者只能听到极微小的声音,听力系统就一直处于原始状态,听觉异常迟钝。
虽然在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后能听到声音,但他却不能理解某种声音或语言所代表的意义,更不懂得如何区分。
不仅是对语言发展有极大影响,有不少研究显示:听力障碍儿童的运动和社交能力都比同龄孩子低一些。
可以说,听力障碍直接影响孩子的全身心发展都不为过。越是这样,家长和教师越是要下更多的心血在听障孩子身上,帮助他们尽快赶上同龄正常儿童的脚步。
其实,只要家长干预得越早,听力障碍对孩子造成的上海就越小。3岁之后由于正常情况下孩子的词汇量会出现迸发式增长,孩子的语言结构和发音习惯已经离定型不远了,如果这时候才发现或者才治疗孩子的听力障碍的话,那么矫正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要高得多了。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认为听力障碍的语言矫正是最困难的呢?
听力障碍所导致的语言异常是一个过程,体现的主要是听力系统与语言系统之间的关系。
人类的听力与语言联系异常紧密,婴儿在出生后会持续不断地接收到外界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不停地刺激听觉系统,再由听觉神经传送到大脑负责处理声音、文字的部位,处理完毕后再将反馈信号传送到语言系统,这就形成了一条声音感知和处理的通路。
听力障碍儿童的问题就在于大脑没有声音可处理,直接导致语言系统的低下和发育不良,以致出现很多听障孩子独有的问题。
除了生理上的缺陷——语言系统的缺失,听障儿童的问题还有很大一部分出现在性格和心理问题上。
首先,听障儿童多表现出敏感、固执和多疑猜忌。由于听力方面的损伤,导致语言和抽象思维发展的滞后,影响正常社交,缺乏一定社会经验。他们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并会出现防御心理,有时会对别人出现误解,造成敏感、固执的性格。
其次,情绪外露,容易反复。听障儿童由于无法在与人交流过程中积累社交经验,不知何种情绪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是合适的,是符合社会标准的。
另外,由于听障儿童接收外界信息长期依赖视觉而非听觉,加之与人语言沟通不畅,他们很难理解别人情绪的微妙变化,这导致他们无法合适控制自身情绪变化。
除此之外,部分听障儿童还会出现依赖性强、冲动、做事没有耐心等表现。
从以上可以看出,对听力障碍儿童的语言矫正不能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