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精神障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疫情催生心理健康火爆,谁在收割3亿人的焦
TUhjnbcbe - 2023/11/1 21:14:00

参加君说
  

过去一年,你失眠了吗?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问题,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其中成年人失眠发生率已高达38.2%,也就是说每3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在失眠。

失眠背后折射的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抑郁问题。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公共心理健康危机。据《心理健康行业年度报告》显示,年全球范围内的抑郁症和焦虑障碍病例分别增加了28%和26%。

为了释放情绪压力,人们四处寻求“精神解药”:饮食、音乐、床垫、枕头、药物、酒精、冥想、禅修、心理咨询......围绕“焦虑经济”的各类身心灵产品层出不穷。一些创投圈的资深VC们感叹道:精神心理健康赛道的风口来了。

这些宣称可以对抗焦虑的产品服务真的能治愈现代人的情绪问题吗?长期被市场忽视的心理健康赛道是否真的迎来了春天?

01.火遍全球的冥想

要说近年来最火的身心健康产品,一定逃不开正念冥想。

这项起源于东方禅修的身心运动,最早是在西方流行起来。大量的西方心理学、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实证研究发现,冥想对提升注意力和降低焦虑具有帮助作用。过去10年,经过乔布斯、达里奥、巴菲特、施瓦辛格等商界人士和名流的传播后,冥想运动迅速风靡欧美。

据悉,美国的冥想人数在年至年期间增长超过3倍。年,冥想产业在美国迎来爆发式增长,精神健康类APP达到数千款,其中更是跑出了两家行业独角兽:冥想APPCalm和Headspace,目前估值均超过20亿美元。

与美国相比,冥想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刚刚起步,大多数冥想APP诞生在年以后,但目前尚无形成一家独大的行业格局。

目前,市面上热门的冥想类产品主要分为,以潮汐冥想、小睡眠、呼吸冥想为代表的自然白噪音类的助眠工具,以及以Now冥想、HeartlyLab、Flow冥想、冥想星球、KnowYourself(KY)等为代表的正念冥想类课程。此外,Keep、每日瑜伽等健身应用也均上线了冥想功能。

市面上大同小异的冥想APP(HeartlyLab、Flow冥想、潮汐、Keep冥想)

从这类冥想APP来看,它们的消费品属性明显:产品标准化、供给充足、擅长输出品牌故事、打造社区/社群氛围、注重用户留存和复购率、强调线下线下业务联动。

以专注正念冥想的健康生活方式平台HeartlyLab为例。去年7月,这个成立不到一年的品牌就完成了千万级人民币的种子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邵亦波家族基金和安克创新创始人及董事长阳萌。

HeartlyLab的业务主要包括三个模块:线上内容产品+线下体验+创新消费场景。其中,主打的线上内容产品以正念冥想入门和进阶课程为主,包括“七天正念入门”,“七天正念安睡”,“七天正念减压之旅”等音频内容,以及和专业机构联合打造的疗愈类“脑波音乐”“白噪音”和“睡眠故事”等。从小程序来看,大部分音频内容免费,少部分内容需要订阅会员购买。

HeartlyLab提供免费及订阅内容服务

HeartlyLab深谙私域玩法,通过社群的强运营,不定期在社群内组织冥想直播、答疑、新手福利等活动,积累了一批活跃且高粘度的垂类社区。据悉,自其产品上线以来,用户量已经接近10万。用户自发分享率接近于15%,四周自然留存超过20%。

除了线上冥想产品,HeartlyLab也想把线上用户引导到线下,从而建立更完整的商业闭环。同时,品牌也在大力布局B端业务、开发B端市场。据悉,HeartlyLab已经与安克创新Soundcore、小鹏电动车、嘉人时尚等品牌开展线下活动,并和智能运动健身企业FITURE达成内容与产品合作。

这种通过C端订阅和B端企业合作的打法,最早出现在海外冥想APP的的商业化探索中,也成功地帮助Calm和Headspace实现了盈利。目前国内很多冥想APP也在尝试这个路径,包括Now冥想和FLOW冥想。据Now冥想透露,公司从年开始已实现盈利,目前收入结构中会员费用占比约60%,课程和训练营付费收入占比约40%。

但是国外大火的冥想到了国内是否真能本土化,还很难说。

首先,相比冥想在美国的普及程度,国内消费者对于冥想仍然存在诸多认知不足。Now冥想曾统计,美国有14%的人口把冥想当成生活习惯,但在中国,这个数字可能不超过1%。

虽然近年来有很多名人为其背书,但冥想在国内仍然是一个小众运动,尚未真正走进大众的视野。很多消费者仍然将冥想与神秘学和宗教挂钩,质疑其身心治疗的效果。也有人将冥想等同于静坐/打坐/发呆,难以接受其枯燥无聊的过程。

用户对于冥想的认知不足,决定了硬着陆的CopytoChina行不通。对于品牌而言,需要找到合适的切入口,让这项运动以科学化、生活化、适配年轻人的产品形态出现,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心智,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付费用户。

一些冥想APP已经在做相关的差异化探索。有的选择从睡眠这样刚需的场景切入,解决用户的失眠问题,例如“小睡眠”;也有的选择用游戏化的产品机制来增强用户粘性,如“禅定花园”;还有的则有更大的野心,希望借助冥想这个切口,沉淀更多的泛心理需求的用户,例如KY。

去年KY在上海推出首家线下心理冥想馆

除了用户认知不足,处于发展初期的冥想产业也面临着专业人士的质疑。

一些专业人士担心,在蜂拥而上的冥想创业平台背后,有多少课程和师资是真正符合资质认证的,有谁来把关这类心理健康服务的门槛和风险,有谁来制定这个领域的认证体系和行业规则,目前这些问题的答案尚无共识。这无疑埋下了隐患。

HeartlyLab曾组织过一期元/人的户外冥想活动。而这次活动是全程包给第三方“丸露营”,HeartlyLab仅负责正念冥想部分的组织及解释说明。活动的安全责任界定尚是一个模糊地带。

”对这个产业的发展,还需进一步观察。”一位投资人表示。

02.“也许你该找个人聊一聊”

如果说正念冥想只是轻量型的情绪解决方案,那心理咨询/医疗服务则算是更专业的“对症下药”了。

过去一年,国内心理健康赛道中,提供专业精神心理健康服务的平台迎来投资风口。据统计,年,国内心理健康赛道的融资比以往的热度都稍高了一些,全年融资事件25起,涉及20家企业,并且多个头部企业进入B轮及C轮。包括简单心理、壹点灵等多个头部互联网心理健康平台获得大额融资,节奏较往年明显加快。

-年国内心理行业部分融资企业

资本加注背后,一方面是看到了心理健康赛道广阔的前景。据国家卫健委公布数据显示,年,全国13亿人口共有17.5%中人群存在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另一份数据显示,年,抑郁症及焦虑症患者分别占我国人口的2.1%及4.98%,接近1亿人口。

另一方面,受到疫情的催化,我国精神心理健康领域长期的供需不平衡问题在近2年急剧凸显,使得精神心理的互联网服务市场迎来井喷。

一直以来,我国精神心理健康赛道存在严重的供需割裂。面对上亿的心理健康问题人群,我国精神心理科的执业医师仅有4.5万名左右,且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省医院,医院并没有精神心理专科,三分之二的农村地区没有精神疾病的相关床位,缺口巨大。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发展及资本的推动下,我国精神心理互联网服务平台迎来了快速发展。根据《心理健康行业年度报告》统计,从至年,我国每年新增心理咨询企业逐年增长。年1-8月,我国新增心理咨询企业就达到了2.36万家。

-年中国心理咨询相关企业注册数量

目前国内精神心理健康领域的企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好心情”“昭阳医生”为代表的专业的精神心理医疗服务平台。它们会为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康复、咨询方案渠道对接。这其中又分化出了一些垂直领域的服务机构和私医院/医疗机构,包括专注儿童自闭症(孤独症)领域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大米和小米“”恩启Ingcare“,目前已完成C轮融资;依托北京六院资源、专注儿童康复领域的”北大医疗脑健康“;专注抑郁症解决方案的“抑郁研究所”等。

这类平台一般医院牌照与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门槛较高。

另一类是针对普通心理问题提供健康服务的互联网心理咨询平台,它们通常难以获得医疗执业许可证,不具备诊断和处方权,这里面的头部平台包括“壹心理”“简单心理”“壹点灵”“看见心理”,前三家都已经进入了B轮融资。

这两类玩家走的是不同的模式。

以好心情为例,这类心理医疗服务平台医院里的精神专科搬到了线上,利用智能化的诊疗系统、AI诊断、医院服务体系,帮助精神心理类疾病用户精准匹配在线医疗服务,其盈利主要是通过在为线下心理机构导流中提成,未来拟通过开办会员制、或者销售药物保健品收费。据悉,截止目前,好心情医院平台的精神心理科及神经科医生注册量超过名,约占该领域的医生总数70%左右,注册用户超过万人,用户平均月活跃数量超过10万人次。

而心理咨询平台主打的则是心理咨询、心理教育,核心产品是内容。

以壹心理为例,这家公司成立于年7月,在成立的前4年一直是靠免费的心理学内容吸引用户,直到年才开始尝试商业变现,推出了以在线课程和心理测试为主的知识付费业务和心理咨询业务。但是公司真正实现盈利则要等到年第一季度。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壹心理已经构建起了心理咨询、课程、测评、FM和电商五大产品服务,主要业务流水来自心理咨询、壹心理学院以及壹心理测评三大版块。据联合创始人曹洪雯透露,年三大业务营收比例为3:3:3,年公司把重心放在心理咨询业务上。据

1
查看完整版本: 疫情催生心理健康火爆,谁在收割3亿人的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