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街道“残疾人之家”。
杨*写给骆名进的感恩小纸条。
在骆名进(左一)的指导下,患者们在交流分享。
杭州日报讯杨*(化名)是一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从医学上讲,这是一种心境障碍,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因为强烈的病耻感,犹如经年无法融化的坚冰,将他的世界围成了一座孤岛。
特别敏感,会因为收入低,怕被妻子嫌弃,显得很焦虑,一旦有嘈杂的声音就会烦躁失眠,一度还割腕自杀过,疫情期间也动过轻生的念头……病退后,杨*几乎不出门,“生怕人家用异样的眼光看我。”
然而,就在一个半月前,他鼓起勇气走进小河街道“残疾人之家”,参与了杭州市精卫办在拱墅区试点的精神卫生健康自我管理(WSM)项目。
从满身戒备到真心融入,他的情绪变得稳定,失眠状态也有所改善。12月1日这天,是项目最后一期康复服务的感恩环节。杨*认真写下了好几张感恩留言条,送给这些曾照亮他生命中“隐秘角落”的“微光”。
打破自我封闭的枷锁
让精神障碍患者走出家门
看到这些留言条,骆名进百感交集。
他医院(杭州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的医师,也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简单来说,这个项目重点是激发当事人的自我动能,强调同伴支持作用和自主功能。比如,以患者成为互帮互助的团体为主导,教会患者如何充分利用身心健康服务,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症状,了解如何应对日常压力和预防复发,透过与他人保持联络维护健康,让患者达到能自我管理的目标。
第一次见到杨*,骆名进就发现他的焦虑情绪严重,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患者之间互帮互助是项目核心,因此所有讨论与游戏都是通过小组形式展开的,成员需要轮流当组长,“杨*被推选为首任组长后就心神不宁,整个人坐立不安,但他不好意思说,当天晚上还失眠了。”
团队的力量与同伴的支持,对杨*的帮助超乎想象。“后来事实证明,他很有组织能力,而小组成员也都很愿意分享,成了最融洽的小组。”骆名进说,而对比刚来时候的杨*,充满了戒备,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故事,生怕在这说的话被传到认识的人耳中,“我们还签了保密协议,同伴们积极分享自身康复故事,也让他逐渐打开了心门。”
专业机构提供支撑
“倒下来”能接住,更要帮助“站起来”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我的‘同类’,大家互相‘取经’,学习别人如何处理情绪问题,如何更好地与家人、朋友相处。”杨*说,如今对自己的心理也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项目一共8期,每周一次90分钟的碰面交流,成了杨*近一个半月来最期待的事。如今,虽然项目结束了,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