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在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将“游戏障碍”电子游戏上瘾行为列为“精神疾病”,此决定一出,便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将“游戏障碍”列为精神疾病,并通过这种规范化操作,借此将网瘾行为列入医疗体系,从而更科学有效地研究网瘾,以此来拯救游戏成瘾的人,WHO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是定义上的漏洞,让这份好心备受争议。
在修订本中,WHO对“gamingdisorder”的定义包括以下特征:丧失对玩游戏的控制能力、玩游戏优先于生活的其他活动、在游戏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后仍旧持续甚至加重游戏行为和游戏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等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满足以上特征后还需要持续这种行为12月以上才能确诊。
尽管在定义的字里行间,WHO都试图将“玩游戏”和“游戏障碍”划清界限,但遗憾的是,这条界限依旧不明晰,经不起推敲。其中,WHO把因游戏行为导致的负面影响作为判断的标准之一,但却没有说明其负面影响到底由谁定义、如何定义。更重要的是,负面影响的程度要如何才能称之为“成瘾”?
模糊的界限使得这条决定在传播中异化,变了味道。就有网友调侃道:“你说我好好的一个人,出台了一项*策我怎么就成精神病了?”网友的这种简单的对等和标签化类比极易让“不明真相”的观众产生误解。
然而,事实上精神病并不等于精神疾病,精神病作为精神疾病中情况较为严重的一种,定义要比精神疾病狭隘很多。传播的异化让社会对“游戏障碍”的定义理解产生偏差,势必会引起不少家庭加强对孩子的游戏限制,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对孩子的游戏行为强行纠正。
“游戏障碍”定义界限的不明晰、传播过程发生的异化,加之WHO将游戏障碍和*博障碍并列为唯二的成瘾行为的表现,都把游戏进一步妖魔化,从而让不法脱网瘾机构借题发挥。游戏障碍被列为“精神疾病”的决定,极可能被不法的戒网瘾机构当枪使,以此为噱头,引诱家长对孩子实施强制性的戒网瘾教育,更由此成为杨永信电击脱瘾治疗法的生存土壤。虽然WHO的本意是好的,但是没有考虑到这种现实的异化,终究还是好心办坏事。
因此,在未来的行动中,WHO的每一个决定都必须慎重考虑,保证传播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控制舆论,最大程度上避免伤害扩大化。与此同时,“游戏障碍”作为严重影响生活的成瘾行为之一,有必要被社会所重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