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耿彤精神卫生
前不久,由于疫情防控需求,我的一位同学被要求居家隔离。几天后,她在朋友圈发声:
隔离中的小刘同学
在家呆够了,还是让我去上那个累死累活的班吧!
现在才发现,我竟然是如此地热爱我的工作!
26分钟前
同事甲,邻居乙,闺蜜A,同学B,亲戚C,耿彤,何萤萤,邱宇甲,徐佳,白羽
同事甲:截图发领导了
邻居乙:我也是,从未想过自己有超想工作的一天
闺蜜A:想工作的第N天......
同学B:+
亲戚C:长大了
下面的留言区,竟然很多人点赞,表达有同样的感受。
那么,居家隔离、居家办公不香吗?钱不少赚,不用早起晚归,着装、吃喝随意,还无需面对同事领导,何等自在?那她为啥还是渴望上班呢?仔细想想,这里面蕴含着劳动、工作对于一个人的重大意义。
恩格斯曾在《劳动在从猿转变到人的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没有劳动,就没有现代的人类,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可见,劳动对人类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劳动、工作
对每一个人的实际意义
1
劳动和工作让我们有饭吃
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你谋求了一份工作,努力劳动,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就会得到报酬。
学生群体,每天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样是一件辛苦的劳动。掌握更多的知识,为的是将来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
我们的精神障碍患者朋友们,经过治疗后病情好转,坚持去工作,去积极劳动,自食其力,为家人、社会做贡献,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做法。
有饭吃,满足我们的生存需求,也给我们带来安全感,满足了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第一层与第二层。
2
工作让我们有社会交往
当今社会,很多人已经不再为温饱问题而发愁,但是他们仍然需要工作,坚持每天去上班。因为工作过程中,还能够满足人的社交需求。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交往是人在生产以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发生的相互联系、交流和交换,是个体与个体或者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往来,进行精神上的交流。”
社会交往的需求是人类的本能。如果一个人长期与外界隔绝,没有社会交往,就会感到孤独。孤独感会让人沮丧和痛苦,长此以往会损害精神健康。工作中产生的社会交往,让我们感受到被爱与接纳,满足人们心理上归属与爱的需求,满足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第三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
工作和劳动
会帮助我们化解焦虑
我们现在所处环境,弥漫着“卷”的气息。每个人都有压力,多数人都在焦虑。
焦虑的核心,是内心的冲突。
人们内心中的两种主导思维:一种是,我应该更加努力,变得更优秀,但是想做的事很难,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另一种是,我太累了,先让自己快乐一下,躺平一会儿吧。但当我们躺下的时候,内心并不平静,两种思维仍在冲突,还会想着那些应该做却没有做的事情,于是只能在痛苦中躺平。
“少想多做,为所当为”,是缓解焦虑的*金法则。
当我们选择了去劳动,做应该做的事,过程可能很艰难。一天下来辛苦劳累,也许没有什么即时可见的收获,但心理上是踏实的,心灵是有收获的,对自己是满意的。真正努力工作一天的我们是心安理得的,我们没有理由去责难自己的碌碌无为。日久天长,我们终会收获劳动带来的成果。
4
劳动会让我们更健康
按时上下班,让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更加规律。反之,长期缺乏工作和劳动的人,稍微运动就会感到疲惫,精神上会容易焦虑不安,内心也会缺乏自信。
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会让我们的身体和精神更加健康。通过坚持不懈地工作、劳动,我们会变得身体强壮、精神愉悦、思维敏捷、积极乐观。
劳动、工作对于
精神障碍患者的特别意义
很多精神障碍患者脱离了社会工作,居家休养,极易作息不规律,甚至出现各种躯体问题。如,体重增加,血糖、血脂异常,睡眠不规律,精神萎靡不振等。患者和家属常常认为是吃了精神科药物导致的。其实不然,这些患者的问题可能是因为生活中缺乏劳动和工作,作息不规律,运动不足,饮食不合理等所致,单纯地归罪于药物副作用,有些牵强了。
职业技能训练与精神康复
很多精神障碍患者面对工作,内心也是矛盾重重。有的患者生病以后,不敢再去应聘社会工作,担心工作压力大,自己压力承受能力差,导致病情复发。
但是,长期居家无所事事,又不甘心如此清闲,想做点事情。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成为很多人渴望而不可及的奢望。
其实,患病后继续工作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如果您能够接受到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训练,逐步提高工作能力,最终定会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促进全面精神康复。
一般来说,职业技能训练分为四步。
第一步,庇护性就业。在庇护工厂/车间或者职康站等场所,从事低压力、非竞争性的工作,从而学习工作技能。这种工作环境与主流社会是隔离的,是患者迈向竞争性工作的第一步。
第二步,过渡性就业。由社区或康复机构与企业签订协议,担保完成某项初级的工作。受训的患者可以轮流上岗,工作不能完成时,由其他员工替代。报酬则根据患者完成的实际工作量来支付。
第三步,辅助性就业。患者在康复机构的安排下,以正常雇员的身份工作并获得相应薪水,但需要精神卫生服务者的评估、协调和支持。
最后,独立就业。患者同正常人完全一样,平等地从事竞争性的工作岗位。
这种逐级进行的精神康复服务,需要*府、企业和康复机构共同提供。
以北京为例,北京市的各个社区精防机构、社区残联,都会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职业康复的培训。
例如北京市海淀区精神卫生防医院所属的庇护工厂,组织住院患者学习洗车技术,并且面向社会开展服务;烘焙车间,组织患者制作面包、饼干,医院工作人员;承揽包装餐具的工作,组织患者包装餐具,从事简单的手工劳动。这些辅助就业工作的开展,使很多患者职业技能获得了锻炼和提高,为出院后进一步参与社会工作打下基础。
医院早在年,就组建了“绿丝带”志愿者团队,让医院各个岗位上参与工作。医院门诊大厅咨询台,提供咨询服务;在病房里,为住院患者提供陪伴和心理支持服务;在门诊的心理测查中心,提供咨询接待服务;在康复中心,负责接待、安排、协调康复中心的工作。这些参加志愿者工作的患者,通过此类的辅助就业,社会工作能力极大提高,一部分人已经找到了独立就业的工作机会。北大六院康复中心,一直为患者朋友们提供职业康复培训的服务。
在全国,类似的康复服务在很多地区也有开展,有需要的患者朋友们可以向当地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残联组织、民*部门以及村/居委会等了解。
劳动和工作,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我们应该热爱劳动、热爱工作。劳动和工作,不仅仅让我们有事可做,更是我们身体和精神健康的基本保障。即使,我们的患者朋友们暂时无法从事社会工作,也依然可以找事做,找喜欢的事做,让自己动起来,规律健康地生活。同时,不要放弃融入社会、回归正常工作的理想,积极接受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训练,逐步提高工作能力。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谨以此文唤起大家对工作和劳动的热爱,也愿大家能安心享受五天假期不工作的快乐。
注: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歉。
作者:耿彤
医院
编辑
何萤萤
排版
白羽
审核
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