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考试,大家的复习也进入到一个白热化冲刺阶段,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拿捏最多“考题”就成为高效复习的关键。
基于此,播播建议大家这个时候不要再死磕偏难怪的题目,而是要把基础的题目再快速过一遍。
那说到基础题,那最最基础的就是名词解释/概念辨析了。
众所周知,在新传考研中,对于概念的考察是大头,考察的形式也有很多,如填空、名词解释、概念辨析、简述等。对于这一类题目,很多爱宝们在复习的时候往往都感到超级头痛:新传概念千千万,怎么就我记得慢!马上就要上场考,为何我还没记牢!
别担心,今天小编特意给大家送来了考查频率超高的新闻传播学易错易混概念清单,内容全都来自于历年真题,还不赶紧打印收藏背起来!
最后亿遍!新传易混概念清单
1
新闻/信息/宣传
新闻
根据陆定一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由三个要件构成:新近、事实、报道。“报道”的介入把新闻纳入到生产和传播的动态过程,先有事实,后有报道,没有报道就没有新闻。
信息
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行状态的表征和陈述,对接受者而言,是预先未知的事理,具有消除人认识不确定性的功能。
宣传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如理论、方针、*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等。
划重点!
??新闻与信息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
(1)新闻与信息都是客观事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和表达;
(2)来源都是客观事实;
(3)对受众而言都具有未知性;
(4)都提供某种关于新情况的新知识,满足受众信息需求。
区别:
(1)内涵和外延不同:新闻强调事物发展变化的最新形态,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手段;信息强调事物发展变化的一切状态,包括对客观事物的全部反映手段,外延更广泛。
(2)传播手段和作用范围不同:新闻通过传播媒介进行传播,作用范围为广泛的社会公众;信息的传播手段则多样化,包括公开传播和私密化传播,不一定面向社会公众。
总体来看,新闻是一种信息,但并不完全等同于信息,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新闻与宣传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
(1)宣传和新闻都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均属于传播行为;
(2)新闻具有宣传属性,利用新闻进行宣传是常见的宣传手段;
(3)新闻与宣传互相渗透。宣传可以以新闻的形式出现,成为新闻的组成部分。
区别:
(1)出发点不同:宣传的出发点是出于宣传者自身的需要;新闻的出发点是出于受众的需要。
(2)归宿不同:宣传的最终目的是要人们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新闻发布者发布新闻除以新闻谋利外,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
(3)传播的方式不同:宣传常需要用到重复的宣传策略;新闻传播的信息则是一次性的。
(4)传播的要求不同:宣传要求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定性的准确);新闻则要求定量的准确,具体要求是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
2
新闻来源/新闻本源
新闻来源
指新闻事实及事实材料的原始来源或提供者。
新闻来源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来源指供应新闻的媒介,如通讯社供稿,读者来信,记者采访,群众(通讯员)投稿,机关宣传品,广告,各种文件资料等。狭义的新闻来源特指消息出处,即新闻事实材料的提供者。消息来源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如文件材料等。
新闻本源
陆定一指出:“唯物论者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这是唯物论者的观点。
3
新闻价值/新闻价值观
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
新闻价值要素包括真实性、时新性等不变要素和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可变要素。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价值要素越丰富,级数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
新闻价值观
新闻价值观是新闻价值的集体取向,是长期形成的一系列基本的价值观念、价值标准、价值理想等等。
新闻价值观是来源于社会实践和新闻传播实践,同时又在实践中发挥着指导新闻价值评价的作用。
总体来说新闻价值观可包括专业主义新闻观、商业偏向新闻观、宣传偏向新闻观。我国主导的新闻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4
舆论/舆情
舆论
舆论是在特定的时空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它必须是集合化的公众意见。舆论具有公共性、公开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等特点。
舆论的社会功能是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共意见直接或间接地干预社会生活,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舆情
舆情即民意情况,涉及公众对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的公开意见(外露的部分)或情绪反应(既可能外露又可能不外露的部分)。
舆情是社会脉动和公众情绪的自然而然的流露和体现。
划重点
??舆论与舆情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
(1)都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都具有社会*治、文化和心理方面的丰富内涵;
(2)所涉的客体都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其中又以社会热点问题和关系到广大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居多;
(3)都与民众的群体性心声、意愿密切相关;
(4)舆论大致都是在与此相对应的舆情的基础上形成的。
区别:
(1)主体差异:舆情的主体是民众,不存在官方舆情之说;而舆论的主体,既可以是民众,也可以是官方。
(2)内涵差异:舆情重在“情”(情状、状况),属于客观存在形态的范畴;而舆论则重在“论”(广义的议论),属于人们行为活动的范畴。
(3)形态差异:舆论的形态为意见的公开表达,舆情的形态则并非均为意见的公开表达。
5
舆论监督媒介审判
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指人民群众或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新闻媒体和各种宣传工具对社会行*管理机构进行的监督与批评。
舆论监督具有法律法规依据。舆论监督在各种监督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具有公开性、广泛性和及时性的特点。
媒介审判
媒介审判也称新闻审判、舆论审判,指记者或媒体超越正常的审判程序抢先对犯罪嫌疑人做出定罪、定量刑及胜诉或败诉的结论。
媒介审判的主要后果是形成一种足以影响法庭独立审判的舆论氛围,从而使审判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公正性。
划重点
??舆论监督与媒介审判的区别和联系
(1)舆论监督指的是媒体拥有调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事物的发展朝着法制方向有序运作的一公种权利。而媒介审判则是指在司法案件审判前或结案前,媒体发布未经证实的、有明显倾向性的说法。
(2)前者是新闻媒体促使社会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而媒介审判则是带有倾向性,且违背新闻原则,发布未经确认的信息。
在实际生活中要善于将”媒介审判“转化为积极的“舆论监督”。
6
新闻策划/策划新闻
新闻策划
新闻策划指媒体或机构为了实现某个宣传目标,达到一定的宣传强势,而对宣传方式的选择、报道题目的遴选、传播手段和传播契机的确定所进行的思考、筹划、决策的过程,
新闻策划的目的是最优化地配置相关资源,最有效地运用相关方法,以求最大化地实现宣传意图,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策划新闻
所谓“策划新闻”,指新闻工作者(包括记者、编辑等)以一个新闻事实为由头,亲身参与或策划的一种具有情结效应、轰动效应、导向效应、见之于媒体的社会活动,其有连续报道、体验新闻、暗访新闻等多种表现方式。
划重点
??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的区别
(1)含义不同:前者以新闻事实为基础,对宣传和报道进行策划,尊重新闻事实的客观性;后者的重点在于策划,是否为新闻事实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客观性、真实性都比较差。
(2)运作不同:新闻策划运作在新闻事实产生之后,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采访以及对其走向的预测,对报道进行策划;策划新闻就是对新闻事实的策划,容易产生新闻炒作、造假等现象。
7
新闻述评分析性新闻
新闻述评
新闻写作学术语。解释性新闻体裁之一,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某一新闻进行评说。它的针对性较集中与直接,有时仍需概要提及或展开该新闻,然后对其进行评点或较深入的分析。
尽管新闻述评中有判断、推理或质疑等,但仍然以“用事实解释事实”为主要方法。
分析性新闻
分析性新闻,就是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行充分阐述的一种报道形式。
分析性新闻多用于社会热点、难点以及未被人们普遍认识的新生事物的报道。
8
符号/信号/象征符
符号
定义: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事物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特点:a.指代性:符号和其指代的事物之间无必然联系,这种指代是约定俗成的;b.社会共有性:语言符号系统是社会成员所共有的;c.发展性:人们不断赋予旧的符号以新的意义,并创造出新的符号和符号体系。
类型:符号可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信号
定义:信号是具有物理性质的对象事物的代替物。
特点:a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b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象征符
定义:象征符是具有语义性质的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语言就是一种典型的象征符体系。
特点:a.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b.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c.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d.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象征符在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即一种对象事物可以用多种象征符表示,而一种象征符也可以表达多种事物。
划重点
信号与象征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物理性质,而后者则具有人类语义性质(二者都属于符号这个大的范畴).
9
流言/谣言
流言
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流言总是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的,其目的是让人们“相信”或“确信”所传播的言论或信息是“事实”;
流言传播的渠道主要是人际的口头传播;流言的内容往往涉及一些特殊的事件或敏感话题,这些事件或话题容易换起一般人的重视、关心或兴趣;
流言是一些没有确切证据的信息,或者说至少在其流行期间缺少可靠的证据。
谣言
谣言是指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
在集合行为中,总会有一些别有用心的煽动者和利用者,他们往往会利用人群的昂奋情绪和巨大能量来达到某些特定目的,而散播谣言则是操纵人群的有效方法,因为在集合状态下,人们不再具备识别谣言的能力。
划重点
??流言与谣言的区别
(1)指向性:谣言往往针对社会公众事务领域,其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而流言所针对的对象,往往更多地指向一般个人及家庭、亲友等,较少侵入社会公众事务。
(2)真实性:谣言以“捏造”为最主要特征,属于有意识的传播,流言则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传播。
(3)传播行为:谣言制造者往往希望在公共空进行“点对面”的大规模传播,其本质上是一种群体行为。流言多在比较私密的、范围有限的人际交往圈子中流传。
(4)词性色彩:相对谣言而言,流言的感情色彩更偏于中性。
(5)社会效果:谣言的破坏范围和力度均远远大于流言。
10
传播障碍/传播隔阂
传播障碍
指在传播活动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传播隔阂
包括人与人、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隔阂。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产生原因: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
划重点
??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的关联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
产生原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存在众多可变因素的系统,参与系统活动的个体或群体是伴随着丰富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的主体,这个特点决定了其比一般的物理或生物信息系统更复杂,更具不确定性,更易产生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危害: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解体。
11
议程设置理论/框架理论/铺垫效果
议程设置理论
观点:麦库姆斯和肖于年发表的论文《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标志着议程设置概念和理论框架的正式形成。
该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件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