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在社交中的体现
当我们形容一个人两面三刀时,会说他“就像带着假面具生活”,面对老板,他趋炎附势,面对自认为没有利用价值的人,他态度敷衍。“面具”这个词,在我们的印象中,自带贬义,谁都不愿意和“假面具”沾上边。
事实上,在心理学中,“面具”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由瑞典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CarlGustavJung,—)。荣格是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的得意弟子,在荣格理论研究的后期,他自创了“人格理论”,并提出“人格面具”概念。
人格面具(persona)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指演员表演时佩戴的面具。荣格借用“人格面具”一词,运用到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中。
他认为人从出生到死亡,在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不同的对应机制,来适应不同的环境。一个人所具备的所有对应机制,就是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的形成过程
从婴儿开始,刚刚出生的时候,最先记住了妈妈的样子,在互动中形成了最原始的“婴儿面具”和“妈妈面具”。
到了读书的年纪,每个人的“学生面具”开始形成,如果因为成绩好被推选为班长,又发展出“好学生面具”和“班干部面具”。当有同学向你请教问题,你的“老师面具”初露倪端。
进入职场,除了职业特性形成的面具,例如“律师面具”、“警察面具”,你还有“下属面具”,“领导面具”,或者“老好人面具”配合着你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
如果你被同事算计,你特别生气,甚至想报复,此刻你带上了“坏人面具”或者说“复仇者面具”。
当然,每个人都会有“好人面具”,就算再十恶不赦的人,也有内心善良柔软的一面。
概括来说,每一个人格面具都是当时心理活动的外显形式,在长期使用中,不断巩固定型,当再次遇到类型场景,面具自动被激发,就像上学的时候,班长一喊“起立”,大家齐刷刷站起来,一边鞠躬一边说“老师好”。
概括的说,“人格面具”是我们人际交往的产物,它们来源于社交,运用于社交。
二、真面具?假面具?
有人可能会质疑,这不就是见人说人话,见*说*话的“假面具”吗?为什么不能表里如一,只用最贴近自我的“真面具”生活呢?
事实上,面具没有真假之分,不同的面具形成不同的人格,一个面具对应一个子人格,子人格没有真假之分,因此面具也没有真假之别。
在荣格的理论中,人是具有动物性和社会性的,而人格面具就是社会性的体现。
人类所有的心理活动全部通过面具来表达,甚至可以说,每一个新增的面具都是我们不断社会化的体现。
其实,我们也从中国的儒家思想来理解。荀子的“性恶论”和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有着相通之处。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主张“化性起伪”,认为人性本恶,放之任之就会社会动荡,所以要对人加以礼义教化、法度约束,通过后天的努力,弱化动物性,不断向善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
古有诗云,“涂脂抹粉匀,转眼四时春。莫笑三分假,方为座上宾”,中国自古认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如何演好这出戏?全部靠面具。
面具何其多,关键看场合。
三、如何用人格面具理论化解社交困扰?
从上面一系列面具的形成中,可以看出,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形成新的人格面具。在社会互动中,面具越来越多,人格越来越丰满,越能适应不同的环境,社会性越来越高。心理健康的人,人格面具之间和谐共存。
然而,面具越来越多,难免形成冲突。人格面具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所有的心理冲突都是“面具冲突”。由此而形成的心理障碍都来自“面具障碍”。
本文不探究引起器质性病变的心理问题,而是解析我们的社交生活中常见的困扰:选择困难、墨菲定律、社交恐惧,来看看人格面具是如何作祟的,我们如何通过人格面具理论来缓解困扰。
第一种、选择困难症
成因:“面具对抗”使人纠结在面对选择时,我们通常会综合考虑重要因素。人格面具理论认为,做决策是一个人所有面具的集体决策。但是,如果你的“支持者面具”和“反对者面具”互相对抗,就会让人选择困难。
在《隐形的人格》这本书中有一个典型案例,这位先生考虑的太多,导致什么决定也做不了。
比如,他想找工作又不想找工作,原因是他怕自己找到了工作,占用了别人工作的机会。他想帮助别人,又不想帮助别人,帮了别人了呢,怕人家说他傻,不帮呢,又觉得做人不能太自私。
有一天他遇到一个悍妇,被训的狗血淋头,他气得想打人,但又不敢打。一般人过一阵子也就好了,他却开始自我否定,一个声音说,“我血气方刚,为什么不打她呢,太窝囊了”。另一个声音又对他说,“法制社会不能这样”。第一个声音又回来了,“你太没出息了,只知道压抑自己的情绪。”长期以往,他最后什么也做不成,工作没有找,助人为乐没有做,当然了,也没有报复悍妇。
太纠结了!在我们看来,这些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从人格面具上来分析,他问题的根源在于“好人面具”和“普通人面具”之间的长期对抗。
运用“面具分化法”找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在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动力论中,精神的三部分是“本我”(代表原始欲望),“自我”(调解“本我”与“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和“超我”(代表道德和良知,遵从完美原则)。
在这个案例中,“好人面具”代表他的“超我”,一切从最完美的角度出发,“普通人面具”则是“自我”,会为自己考虑,不完美但更现实。这两个面具势均力敌,导致他事事纠结,选择困难。
改善问题的关键在于,分化两种面具,找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先让对抗的两种面具对话,“为什么要做好人,排斥普通人?”,“为什么要做普通人,排斥好人”?在对话中,找到“抬杠”的两种心理状态的异同点,区分出它们的主导场景。
在选择困难症的案例中,*国胜医生要求他自己做出决断,到底要让哪个面具占主导。他权衡再三发现,“做好人太累了”,他找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决定让“普通人面具”占主导地位。
这个“做普通人”的倾向性,他对自己的要求不再那么苛刻,不再想要两全其美,可以踏踏实实的做个普通人。
第二种、应验的墨菲定律
成因:“面具干扰”引发的事与愿违最具代表性的日常困扰就是“墨菲定律”,俗称怕什么来什么。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由面具干扰引起的。
面具干扰和面具对抗不同,上面所说的面具对抗的特征是,我们的内心明显有两种声音在互相较劲,又想这样,又想那样,没办法统一做出决定,最后什么也做不成、做不好。
而面具干扰的特点是,我们很清楚自己要做好一件事,并且为之努力,但是总有一个力量在拖后腿,干扰着我们的努力,影响最后的结果。
例如,平时工作压力大,经常失眠,到了周末早早躺倒床上,酝酿睡意,但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明明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为什么还是睡不着?因为,我们越怕失眠,内心紧张,就越容易失眠。
例如,为了参加一个比赛,你苦练很久,准备充分,信心满满的想要一举夺魁,心里有一个念头,千万不要临场发挥失误啊,可惜,墨菲定律又一次应验,比赛结果不尽如人意。你百思不得其解,是自己心理素质太差吗?
在人格面具理论中,面具是成双成对出现的,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人的两种对立的心理状态。
有一个面具想把事情做好,叫做“成功面具”,就会有一个不想把事情做好的面具,叫做“失败面具”。但问题是,在我们不自知的情况下,当“成功面具”的成功意愿越强烈,“失败面具”的抵触心理也被带动起来,两者的关系不是此消彼长,而是水涨船高。
这时候,“失败面具”能量不亚于“成功面具”,因此形成了严重的干扰。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成功的愿望太强烈,反而搞砸了,越是不能接受失败,结果越是让人失望。
运用“面具整合法让你用一颗平常心面对事情的结果如何判别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在人格面具理论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的所有人格面具是否统一。
如果不统一,就会打架,人就会出现各种困扰。所以,对于事与愿违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整合面具,把不和谐的人格面具统一起来。
第一步,让两种面具互相辨识,称为“对话”。就好比,你听说一个人同事非常难合作,可是你正好有个项目要和他打配合,心想自己怎么这么倒霉。你是准备带着负面情绪去合作,越少沟通越好,还是先和他正面交锋一次,感受他是否真的难以合作,可以如何更好的互相配合呢?职场新人会选择前者,而职场老手一定会先理顺人际关系,再开始工作。
在面具问题上,也是一样,不接受自己的另一个面具,尤其是“失败者面具”,就会压抑它,压抑的面具就会找机会爆发,让你明明想做成一件事,却最终事与愿违。此时,不如让两种面具对话,“你为什么想成功?”“你又为什么想搞糟?”“你能接受失败吗?”“失败了会怎样?”
第二步,让两个不同的声音碰撞之后互相平衡并接纳。当你整合了两种面具,也就是接纳自己可能失败的结果后,你便和自己和解了。
用年轻人常说的“佛系”心态是很好的办法。首先在行动上做足准备,同时在心态上保持淡泊,往往一颗“平常心”更容易让我们得偿所愿。
第三种、社交恐惧
成因:“面具投射”让你害怕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