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精神障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市四医院专家提醒老年人心理健康需多
TUhjnbcbe - 2023/6/2 21:52:00

在一些市民的认知中,有些人老了以后,就会像小孩一样,渴望关心和照顾,俗称“老小孩”。这些老人有时候性格会变得格外的执拗和暴躁,有时候又会像孩童一般。这时候人们往往会认为这是人上了年纪之后的自然现象,个别家人甚至会出现不理解和不耐烦的情绪。

当前,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各种老龄“痴呆症”“抑郁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一些子女孝敬父母时更强调“物质敬老”,缺乏与父母之间心灵的沟通交流。而这,恰恰为老人精神疾病埋下了隐患。

分清

是“童心未泯”,还是心理退化?

今年岁的李老太身体依旧硬朗,但牙口已不如年轻时。家人为老人着想,总爱买一些软和的食物给老人吃。可李老太对这些食物毫无兴趣,每天总喜欢趁着家里人不注意,到附近小卖部买一些小零食吃。

66岁的陈大爷,最近半年来热衷与小区里的小孩玩耍。起初家人认为这是老人爱小孩的表现,没想到后来竟然发展成与小区附近幼儿园小孩一块抢玩具、哭鼻子。当医院检查后,才发现老人已经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

类似这样的情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老小孩”“老还小”之类的词语也表现出普通市民对老人出现这种情况的一般认知。那么事实真相到底如何呢?

“老人的这些行为,在普通市民看来有些诙谐,但是从精神科医生专业的角度上讲,这正体现了老人心理逐渐退化的过程。”医院老年医学中心主任李家忠介绍,老人心理的发展是逐渐退化老化的,当老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出现一些之前没有,甚至过于“幼稚”“偏执”的行为。而在这个时候,家属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上文中提到的两位老人,李老太已经开始出现心理退化,而陈大爷则更加严重一些,已经患上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俗称老年痴呆症。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中,总体患病率在5%左右,并随着年龄增长呈几何指数增加,即年龄每增加5岁,患病率就将翻倍。

根据年雅安市老龄委数据显示,我市六县两区65岁以上人口共22万余人,老年期痴呆患病率为5—7%。

更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阿尔茨海默病并没有药物可以根治,但在早期发现可以通过药物干预和专业的护理、康复训练延缓智力衰退。

李家忠表示,正常情况下,老人虽然记忆力有所下降,但是其社会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操作学习能力基本保持完整。如果老人在上述方面均出现问题,在排除老人的异常不是因为存在其他躯体疾病引起(如脑梗、脑外伤等)后,需要到心理卫生机构进行检查。老人记忆力衰退需要到专业机构全方位持续治疗,除了药物外还需要配合其他康复训练。

医务人员和老人玩猜拳游戏

理解

“老年痴呆”非唯一精神疾病

国际研究表明,精神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65岁以上人口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总计占高龄存活人口中的26.3%。阿尔茨海默病和老年期焦虑障碍在各类老年精神疾病中显得尤为突出。

“老人述说身体不适(心慌、气短、消化不良、失眠等),医院反复检查却没有检查出问题。这实际上是老人情绪焦虑的一种表现,虽然不典型,却要引起重视。”李家忠说。

焦虑障碍是一种以焦虑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常表现为无明显原因和固定内容的担心,伴有明显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运动性不安。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老年期焦虑障碍往往是人们非常容易忽视的一种精神疾病。如同前文所说,一些老人会出现各种身体不适,医院后却很难找到病因,很多时候,子女会认为老人是在故意“没事找事”,甚至为此感到不耐烦。

“人在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以躯体形式表露出来,在精神科很常见但又很容易被普通人忽视,最后造成严重的后果。”李家忠说,“我们在临床工作和社会新闻上经常看见这样的案例,一个看起来并无异常的邻居老人突然选择自杀。这看起来十分突然,但事实上老人在此前已经有很多情绪积压,出现了心理问题,这就是一种不典型的抑郁症。”

李家忠表示,老人随着年龄增长,各种机体功能减退,说话慢吞吞,注意力不集中,行动迟缓,记忆力也会下降。在这期间,老人可能还会经历慢性病折磨、配偶离世等情况,而这一切都有可能导致老人情绪低落。如果这些情绪得不到排解,老人出现焦虑抑郁的可能性很高,严重的甚至会选择自杀解脱。

医务人员带着老人找房间

1
查看完整版本: 市四医院专家提醒老年人心理健康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