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上海浦精浦精心灵驿站
年6月4日,作为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与上海浦融传媒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健康有道》之第四期的主讲人-王强副院长为大家带来了精神分裂症的误解与事实。
以下内容根据本次节目主持人欣绘和王强副院长对话整理,希望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电影《美丽心灵》
电影《美丽心灵》主要讲述了20世纪伟大数学家小约翰.纳什,从事业的顶峰滑向神经失常(精神分裂)的低谷,在爱人的鼓励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最终克服了疾病,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故事。
1
精神分裂症及表现
欣绘
王院长,您好。纳什的小时候生长在一个充满亲情、温暖的家庭中,他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母亲、外祖父母、姨妈还有亲戚家的孩子陪伴下度过的,可是他却喜欢一个人埋头看书,或者是躲在一边玩自己的玩具。一个在爱的呵护下长大的孩子,为什么他的性格是如此的内向,甚至是孤僻的?
王强:这个问题其实就谈到了精神病或者是精神分裂症病因。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我们对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还是不完全清楚。目前的主流医学主要是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来认识,认为这是一个大脑的疾病。在很久以前或者远古时代,人们对精神病的看法有些偏颇,认为是神灵附体;受佛教影响的一些国家,认为是因果轮回,认为是家人前辈子做了一些错事导致;也有些遗传方面的因素,导致个精神(疾病),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孩子小的时候受到了一些心灵创伤,或者是一些家庭因素会不会造成精神疾病,可能会有些因素,但是并不是完全绝对的。
欣绘
这就让我想到,同一个家庭里成长的孩子们,虽然父母给了他们一样的爱,每个孩子的性格还是可能会不一样。如纳什生长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中,照理来说在爱中成长的孩子一般会比较健全、比较阳光。但是纳什并不是这样子,在少年时期,他特别热衷做电学和化学实验,也爱在其他孩子面前表演。可奇怪的是,在学校里他存有社交障碍,也特立独行,甚至不良的学习习惯,这些经常受到老师的诟病。像纳什这样,在孩子面前喜欢表演,但又有着社交障碍,这两个是会同存的吗?
王强:这两个是有同时存在的可能性的。依照目前的学术观点来看,纳什确实在他幼年时候存在一些社交方面的障碍,不善于交际,却喜欢和常人不一样的问题,做一些理论方面的思考。纳什在他22岁时,就发表了以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Games)为题论文,大概在二三十年以后,他这篇文章的理论被人们称为“纳什均衡”,这也是他后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最主要的一个获奖的原因。
欣绘
所以他是有数学天分的,但是老师对他不同寻常地接替方式并不是很肯定。后来他在教学上采用地考试的方法,教学的方法也和一般的人不一样,就是有悖于传统的。因此有人说可能天才和精神病只是一步之遥,有本书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您怎么看呢?
王强:确实如您所讲的,天才与疯子可能只是在一线之间。我们甚至有时候在想,在我们的病人治疗过程当中,是不是把一部分的天才埋没在我们的精神卫生中。在我自己的临床工作当中,也碰到类似的这样的病人,他们非常有才华。他们的一些理论在我们现在看来难以理解,但是不排除将来若干年以后或者是几十年,百年以后,他们的理论可能会惊世骇俗的,非常有理论价值。
欣绘
就是说他们另辟蹊径的这种做法中,可能是他的思想层次达到一定的境界,才会有的。
王强:对。我自己在做临床医生的时候,在病房里经常会碰到有的病人偶尔会说出一些非常石破天惊的话,听起来非常有哲理。当时就觉得这样一个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病人,突然之间讲出这样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会让人觉得非常的诧异。但是一旦涉及到他的病态的思维,以及考虑到他可能陷入到自己的幻觉妄想当中,我们还是只能理性的把他当成病人来看待。
欣绘
那么在您的临床中,这些病人是不是会有和纳什一样的共通点,就是他们害怕输,他们接受赢,如果万一他们输了,他们就不敢去面对这个现实。
王强: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精神分裂症的话,还是有失偏颇。因为当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的时候,他受到自己幻觉妄想的支配,他的想法是我们不能够理解和接受的,但是同时他还有正常的思维,这也是我们称之为精神分裂症的一个理由。它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说的“神分裂症就是一个人分成两个人格”,并不能这样理解。我们更情愿于讲精神分裂是他的整个的精神活动,他的理性思维和他的病态思维,不能用理性的思维来批判他的病态思维,就像纳什这样,他最主要的症状是幻视,幻听,还有被害妄想,被跟踪感,这些我们在电影当中也看到非常生动的描写。在影片的前半部,如果不仔细观察的话,我们会觉得非常真实的,其实这是导演故意安排出来的,这其实就是一个精神病人真实的情感体验。当在影片的后半部分的时候,导演刻意的安排“他”对着空气继续讲话,然后做一些动作,这给予人们视觉上是非常大的冲击。
欣绘
是,但是我在想当他的同学纷纷发表论文,他还在为毕业论文苦恼的时候,他确实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就幻想出来第一个人物就他的好朋友。
王强:影片中有些细节描述并不一定是纳什曾经真实经历的,导演这样安排可能有艺术构思或者情节渲染需要。现实中纳什在他30岁的时候,也就是说在普林斯顿博士毕业8年之后第一次发病。如果向前追溯,有可能之前就出现一些精神症状,但是当时并没有影响到他的社会功能,这就是所谓的精神分裂症在发病前的前驱期。在前驱期的时候,一般很难,尤其未曾和他亲密接触的人,是很难了解和知道患者的病态想法或者行为。那个时候的纳什,可能有两方面的因素,第一可能是面临着毕业的压力,第二个可能是他自己性格方面的因素,就是您刚才讲他从小他有一个特立独行特点,想找一些创新的理论,在这两方面的因素作用下,他可能在冥思苦想,在做一些理论方面的探索。其实作为一个非常有天赋的人,所谓的哲学家或者是智人,可能就是在这样痛苦的体验当中而迸发出创新性思想的火花。
2
听众答疑
欣绘
当我们遇到了一些压力的时候,我们真的可能会幻想一些人或者一些事,能够帮助们解压。
每天晚上和家人散步,我们就会聊同一个话题,中了五百万怎么花,然后越聊越开心,这种幻想我们都觉得很开心,好像没有什么不对,是不是我们不应该有这样的幻想?
王强:有时候,我也幻想自己中万。但是区分病态和非病态幻想,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不是把“中万”当成一个坚信?即在现实生活中没中万,旁边的人证实这样一个客观事实是不存在的,而你却对此坚信不疑,这种情况,我们把它称之为“妄想”,这就是一个精神病性的症状。如果像听友讲的,他只是去想象一些美好的事物,挣到万,如何消费这些钱。每个人都有向往的一个美好的愿望,但是不要为此钻牛角尖,并一直执着此事,甚至去落实(买车买房),这样的话可能真的就离住院不远了。
欣绘
是的,刚才那位听友他就告诉我们,有的时候工作可能比较紧张,跟家人就聊天,聊天的过程就是说释压的一个过程,尤其是聊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如果挣了万,该怎么去花这笔钱?但是如果你坚信肯定会中万的,并付诸行动去透支,或者说去贷款,买车买房什么的,这就是一种执念了。
约翰.纳什曾说过,“我认为疯癫可以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如果事情不尽如人意,你也许就想要幻想出更美好的事情来。在我的疯癫中,我曾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人。”从这句话中是不是我们可以捕捉得到他是一个极度逃避现实世界又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呢?
王强:对于我来说,第一个要考证一下约翰.纳什是否讲过这句话,如果确实说过,需要看他在什么场合,什么时候来讲这句话。我更愿意相信这句话是在他获得诺贝尔奖以后,相关的记者或者电视台去采访他的时候,那时他的精神状况已经恢复到一个正常的状态,他或许是以一种非常戏谑的方式来调侃自己,同时也把自己的患病的耻感也以一种非常幽默的方式来表达出来。对精神分裂症,我们不需要特别害怕它。当一个病人恢复到病前的状态,或者是达到一个相当的功能水平的状态,我们应该把他当成一个正常人,不失幽默,而且智力水平也不会因为得病而受到明显的影响。
3
精神分裂及其特点
欣绘
精神分裂症,它到底是属于精神病当中的哪一种,它和我们平时说的人格分裂有什么不一样呢?
王强:实际中,对精神病的概念或者是有一个非常规范的概念来定义,大概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对精神分裂的诊断,包括药物治疗也仅仅几十年的时间。我们国内的百姓经常会把精神病和神经病、精神障碍这些概念去混合的使用。在ICD-10(国际疾病分类诊断第10版)中对精神病性的概念非常有严格的定义。即:首先有幻觉或者有妄想,所谓的幻觉就是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而且信以为真;或者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并信以为真;或者是感觉到别人感觉不到的感触,等等这些我们所谓的幻触、幻嗅、幻味等。还有一类就是妄想,所谓的妄想就是涉及个人自我,并且信以为真的,经过事实又很难纠正的。就以刚才我们所举的中万的例子,如果只是调侃,没关系;如果信以为真,那么这就可以定义成为一个“妄想”。此外,根据内容种类,还有一种“广泛性的兴奋”。所谓的广泛性,即非常广泛性、非常重要的。此外兴奋这个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如一个球迷,晚上看很重要的世界杯比赛,可能会大呼大喊大叫,非常兴奋,这样不能说有精神病,除非是在他生活的所有的方方面面都表现出来这样的一个兴奋状态,这种状况我们就可以把它定义成为一个精神病性。相反在精神运动性迟滞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木僵或者是缄默这样的一个状态。所谓的迟滞就是不言不语不动,或者是思维非常迟缓,这样的状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即使对普通大众,基于常识,也是很容易辨别出这些精神病性症状。一种是特别亢奋,一种特别的呆滞,还有所谓的幻觉、妄想。只要符合这4类当中的一类,我们就可以把它定义成为精神病性的。
对于精神病性症状,除了精神分裂症以外,还有躁郁症,或者严重的抑郁症,都会出现一些精神病性的症状,这都是属于精神病的范畴。
欣绘
为什么我们称纳什是精神分裂而不是人格分裂,它们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王强:这是一个精神分裂症的概念,简单理解,其实精神分裂症的英文是叫schizophrenia,源于希腊语词根“schizein”,意为“分开”(tosplit),和“phren”,意为“心灵”(mind),字面的意思就是精神分裂,我们后来给他冠一个症,综合征的意思,中文翻译有的时候很难精准表达英文的原意。将它定义成为精神分裂症,是指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分不清主观和客观,他的幻觉、妄想,很难用理性的思维区分开来。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病人坚称的妄想说“我是永远的20岁”,其实他已经40几岁或者50几岁,如果你问他你今年几岁?他说“20岁”。再问他今年是几几年,他说是年。你哪一年出生的?他说我是年出生的,或者是年出生的,那么你减一减是多少岁呢?他说-是40,你多少岁?他的回答还是20岁。
正常的思维帮他去做推理,全部都是对的。但是对于他妄想的信念,他一直是坚信。人们会很好奇“他为什么要坚称自己是20岁”,如果病人愿意解答或者是愿意说话,他会慢慢的会把这个妄想的原因会告诉你,可能这个理由你是难以接受的,或我们正常人难以接受,但是这是他的理由。
欣绘
说到这个,听众朋友们可能有些小姐姐们、小仙女们要一些小恐慌了。拓展一下,很多的女生都觉得说我永远都是18岁,这和刚才讲的“坚称20岁”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不用紧张。我们今天谈精神分裂症,虽然一开始我们觉得挺可怕的,如果身边有这么一个人,感觉像是一个定时炸弹,会时刻提防他会不会伤害到你?我们又得知,现在每人当中可能会有一个人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好像全球受到精神分裂症困扰的人也挺多的。
王强:去年刚刚发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由北大六院*悦勤教授做的流行病学调查指出,现在我国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大概是在0.6%~0.7%之间,这是一个整体的终身患病率,也就是从一个人出生到死亡的患病率。如果用这个患病率乘以我国的人口基数,这会是一个非常大数字。虽说患者较多,但是并不代表这个病是非常普遍或者是流行。人们之所以恐惧这个病,也许第一是不了解,第二是现在的媒体信息发达,大家得到的负面信息相对较多,如某某地方发生精神病人纵火杀人,如发生在18年世外小学外精神病人为报复社会、随意杀人,引起了非常大的社会恐慌。但实际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危险性并不如我们正常普通人这样的发生率高,我们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即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病后,他的社会功能是减退的,相应的他干坏事的能力也是减退的。从这个道理上讲来讲的话,精神分裂症患者去发生一些肇祸行为的可能性,比我们正常人要少,这种发生的几率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统计。
欣绘
相应的可以理解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别人攻击性往往会弱于他对于自己的自残性,可能会有更多的自残性是吗?
王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别人和对自己的伤害,其实几率是等同的,实际中他对自己下手的可能性可能比对外面的人可能还要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风险是要远远高于正常人的。
欣绘
纳什喜欢独来独往,喜欢解决折磨人的数学问题,被人们称为是孤独的天才,但是他也被人们认为是孤僻、傲慢、古怪的。请问一下王院长,是不是您的那些有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们平时都是同样的孤僻、傲慢、古怪,沉浸在自己的隐秘的世界。
王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表现是各种各样的,并不尽如纳什教授孤僻,有的病人可能就像我们普通人一样,但是不明原因,机缘巧合的一个因素,导致他出现一些精神症状,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我从一个精神科医生的角度,来解读《美丽心灵》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引起我的兴趣,是因为它的主人公是一个我曾经或者是我要治疗的这样的一个患者群。电影中讲述的纳什教授的一些情况是经过艺术加工反映出来,和现实生活当中的他有很大的不同。简单来说,纳什教授前30年一帆风顺,在工作、生活、学习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非常不巧的是他在30岁,刚刚获得麻省理工大学终身教授职位的时候发病了,这是他第一次发病,从电影中可以看到,他着奇装异服,并声称从报纸里接受到外星人的信号,这些都让常人无法理解,把他送到当地非常有名的精神病院—“医院”,这是一所专门针医院。纳什教授第一次住院的时候,没有经过任何的物理治疗或者是药物治疗,仅仅是做了一些心理方面的治疗,但是效果并不好。经过几个月治疗后,病情稍微有所缓解,纳什教授回了自己家。但是不久之后病情复发,而第二次,他医院。当时的精神科的治疗是刚刚起步,年,第一种抗精神病药(氯丙嗪)是在这个世界上诞生。资料中,我无法得知他当时是否用了这种药,电影里只提讲到给他是用了非常残忍的,我们现在临床上基本上不用的胰岛素低血糖昏迷休克疗法。现在我们有电休克治疗,但是现在的电休克治疗已经非常人性化,不会让病人有抽搐的发生,用无抽搐的电休克来人工诱导一次人工癫痫的发作,这种治疗的具体机制我们不是很清楚,但是确确实实对病人是有效的。当纳什教授在年经过50次的胰岛素低血糖休克治疗以后,他的病情获得缓解。他辞掉麻省的教授的职位,领了一笔不菲的奖金,去欧洲游历,欧洲游历期间再次发病,被遣回美国。之后的近30年的时间,纳什教授和我们现在看到的绝大多数精神病人的情况差不多,衣衫不整,整日沉迷在自己的幻觉妄想当中。到了七八十年代,他的理论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和认可,非常巧合的是,这期间他的病情好转,逐渐恢复正常。在年当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时候,他甚至能够去瑞典去领奖。
欣绘
那么刚才我们说到纳什教授性格比较古怪,沉迷自己的世界当中,这种性格是天生的吗?
王强:性格肯定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气质或者性格是天生的,这个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是不是这种孤僻的性格一定和精神分裂症或者和精神病相关,从相关文献的查找中并没有发现他们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4
精神分裂的药物治疗
欣绘
纳什30岁患病之后,接二连三的诊治,短暂的恢复,新的复发,这会不会和他当中有药物的中断治疗有关的?
王强:这是一定的。现代治疗提倡病人的终身治疗,而且现代的抗精神病药的副反应比第一代的抗精神病药的副反应已经减少了很多。第一代的抗精神病药,吃下去会非常难受,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纳什教授服药后显得非常木讷,活动不便,感觉自己的思维被阻隔。现在新型的抗精神病药某些方面的副反应已经减弱,尤其是在行动不便,我们叫锥体外系反应,这些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对于患有类似疾病的患者来说,一定要坚持服药。如果坚持停药,最好是先和自己熟悉的医生进行沟通和协商,在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下考虑减药甚至停药的可能性,无论是患者本人还是家属,千万不要擅自减少或者停药。
欣绘
说到药物,下面这位听众陈女士的问题就有点沉重。
女儿15岁时被确诊为轻微的精分,现在21岁了,还没有好转。最开始出现幻听,幻视,喜欢无故的笑,吃过欣可来(肥磷胆碱钠)、律康(坦度螺酮)、哈伯因(石杉碱甲)、帕克(氨磺必利)、再普乐(奥氮平)等等,电休克18次,现在吃欧兰宁(奥氮平)、利必通(拉莫三嗪)、碳酸锂、舒思(喹硫平)和舍曲林。最近女儿喜欢哭,脾气很犟,有自杀的倾向,有幻觉,请问这种情况是不是吃了利必通的副作用?
王强:从这位听众的问题中,我了解到患者所服药物品种非常多。现在我们的临床上强调单药治疗,尽量减少合并用药。从患者目前情况和服药品种,一下子很难断定是哪个药的副反应,或者是导致的。但是我第一个想问的是她为什么吃这么多药?第二个患者已经出现这些副反应,我建议还是尽快到就近的精神卫生中心去就诊,和自己的精神科医生进一步沟通。因为患者所服的药物中有些是同类的,新型的抗精神病药,为什么要合并使用?另外她在吃舍曲林、律康等这些抗焦虑抑郁药物是否有必要合用?患者目前所服药物大概有五六种,药物品种太杂,需要清理一下。
欣绘
会不会有一些朋友喜欢换药,他觉得换药的话可能对自己的伤害会减轻一些。
王强:我们不建议病人像吃中药一样,把抗精神病药作为像配物一样。在临床上、在治疗指南上推荐的单一用药,足量足疗程,如果一个药物足量足疗程效果不好,可以换用另外一类药物进行治疗,如果还是效果不明显,我们可能把它定义成为一个难治性的精神分裂症。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组织相关的一些专家进行会诊,来讨论最终的治疗方案。患者一定要通过正规的治疗,并相信身医院来进行进一步的诊治。
欣绘
我看了挺沉重的,为什么这么花季一般的年龄就得了这个病?然后听说发病的高峰期其实就是比较集中在了青少年晚期,一直到成年早期是吗?为什么会是年轻人?
王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目前学术上,统计出来首次发作的男性的发病年龄比女性的稍微早一点,但是15岁就诊患者,除非是有非常有明确的症状,并且我们能够很有把握确定是这个病,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如果我在精神科门诊或者病房碰到这样的患者,我宁愿给她一个过度的诊断或者是幻觉妄想状态或者什么尝试的治疗,但是现在我觉得21岁了,再谈论这个问题可能也不是特别合适,我们还是应着重考虑她的治疗问题,怎么样把药物副反应减少到最轻,怎样让她社会功能更好的恢复,怎样把她的幻觉妄想等等精神病性症状,能够控制得更加稳定?我们在考虑症状控制的基础上,考虑恢复社会功能,再考虑一些药物副反应等等,这些是我们要作为精神科医生当前应该考虑的问题。至于发病的年龄,可能需要几十年,学术界,更有智慧的人们来进步一研究。
欣绘
下面是听众马女士的咨询。
每天早上和下午吃利培酮,可是到了晚上的6:00~7:00有药物反应,总觉得头晕心慌,焦虑、特别难受,说是不是有什么特定的时候吃药会比较稳妥一点?
王强:如果这位患者已经确定是药物反应,依照她所描述的情况,更多的可能是锥体外系反应的另外一个表现—所谓的静坐不能,就是说患者会感觉到自己心会慌、难受,就像猫抓的一种感觉、有点坐立不安。这种情况又是在特定的时间出现,是否和用药的血压浓度的高分有关系?但是依照我们用药的经验,如果长期吃这种药,剂量又一直比较稳定,血药浓度变化应该不会特别大。如果血药浓度变化较大,我建议是否考虑长效的药物或者长效的利培酮,我们现在有芮达(帕利哌酮片),即9-羟利培酮,或者是有每个月一针注射的叫善思达(帕利哌酮针),这类的药可能会对这位女士反映的问题会有效果,医院,由医生当面评估以后,再做出的结论。
欣绘
我看到有听众说是不是发现情况好转了,就可以减少剂量了?
王强:这是我们非常美好的一个愿望。也正如我刚才讲到的精神分裂症,它是一个病因不明的疾病,我们现在所有治疗的药物都是一个对症治疗,如果您是一个高血压或者糖尿病的患者,即使病情好转时,您也会考虑坚持用药,而不像精神病患者这样着急去停药。我们把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叫做抗精神病药,第一次接触这个药物名称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非常恐怖,觉得吃了这样一片药,马上就晕倒了。但是坚持服药,是成功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一个首要的因素。至于能不能停药,需要根据复发次数,症状的严重程度,包括患者稳定期的状态,能够维持的时长,由精神科医生来综合来评判。现在的精神科医生都受过专业培训,会根据国际精神卫生治疗指南,结合患者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个合理的治疗方案。
欣绘
下面一位听众李先生的问题也和药物治疗有关。
是不是学习特别好的人会得这个病,服药后会影响到智力吗?在我们家乡认为精神方面出现了问题,就是受到了一些惊吓,比如说*魄受损了,说怎么用科学来解释?
王强:对精神分裂症或者精神病的病因的看法,有几个历史的问题,在精神科没有发展之前,对精神病,人们觉得是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把它归因成为上帝、佛、甚至是巫术等等。在古埃及人中,曾经发现一些尸骸或者尸骨上面,甚至在头颅上面有开洞痕迹,这个是什么原因?一种解释可能就是当时的理论认为这个人脑子可能出问题了,需要让神灵或者是恶魔从开了天窗的头颅里面出去,用火烧、鞭刑甚至非常严酷的这种刑罚,然后驱赶这个恶魔,让他走掉。采用这样的方法是不是有治疗好的,我想肯定会有,但是凤毛麟角,这是第一个看法。
第二个就前面我讲到的因果报应,直到现在,我们很多家长或者是很多家属,对家里有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是非常忌讳别人知道的。因果文化说就认为这是我上辈子干了什么缺德的事了,这辈子家族里边有什么不好的东西,遭到报应。
第三个是现代的生物医学的观点,认为这是一个大脑的疾病,是大脑出了问题,但是具体大脑出什么样的问题,很难做出简单的解释。
第四个观点认为遗传会不会导致?遗传中曾有一个事实,有一对同卵双生子,一个是先症者,另外一个他如果说出现疾病的可能性有多少?并不是%。如果遗传的是决定因素,另外一个不管什么时候一定会发生这个疾病的。但国外做的研究表明大概50%左右,而他的一级亲属(所谓的一级亲属就是说父母的下一代,他的孩子),他的父母如果任何一方有精神疾病,他的下一代的话,大概的患病的概率是多少?10%。那比我刚才说的百分之人群当中0.6%,这个比例还是高很多的,说明遗传有一定的因素。再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如果说是遗传决定因素,在神魔时代,这些精神病人已经被全部烧死,被全都赶尽杀绝。这些人肯定会越来越少,但是事实上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在整个人群当中,从过去到现在,我相信到未来它还是比较稳定,在1%上下,如果说是遗传有因素,我们在神魔时代就把这些病人改进杀绝了,那么现在我们就应该这个病是灭绝掉的,不应该有。
所以精神病的病因比较复杂,并不是某一个方面来决定的,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因素都会有影响。
说到生物有遗传方面的因素,有遗传,有大脑的方面的原因,具体是什么样的原因,我们现在的抗精神病药有它的作用机理,如是对大脑的多巴胺系统起到作用。现在的抗精神病药主要是作用于多巴胺,当然了其它的受体它也会作用,但是具体怎么样作用,是不清楚的,因为抗精神病药的发现是非常偶然的,尤其是第一个抗精神病药,它原本是针对过敏,针对胃肠道去研发的,偶然的机会发现它更适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因为这样一个偶然的发现,才促进了现在的精神药理学在短短的五六年到我们现在年有飞速发展。这其中有两大发展阶段,第一个就是五六十年代,所谓的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到八九十年代以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现在我们在努力的研发第三代的抗精神病药,但是有潜力的药是有几个的,但是现在还没有问世。
欣绘
刚才就有听众说是不是用了这个药,智商会影响的?
王强:智商是否会有影响,这种担忧应该还是基于第一代的抗精神病药的使用,因为它有强烈的镇静作用,它的另外一个名称叫强镇静剂或者神经松弛剂,实际使用中它的镇静作用比较强,病人会出现一些锥体外系反应,如出现一些面具脸,显得很木讷,呆呆的,傻傻的,甚至有流口水,给人的印象当中还是很傻的。但是如果深入接触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果他患病前是一个下棋的高手,即使他吃了药,一般人也下不过他,他发病不发病的状态一般人都是下不过他的,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吃药是不会导致他的智力方面有问题。
5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
欣绘
听说父亲年龄过大,母亲在孕期的压力、病*感染、营养不良、糖尿病等等,也会被认为孩子患精神分裂症是会有关的,其实纳什他的儿子也是有症状的。
王强:刚才讲到了遗传的因素,我们不否认,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决定的因素或者%确定因素,只是患病的概率比一般的人群高。
第二个父亲母亲高龄,或者是孕期有一些感染的因素,确确实实有。北欧一些国家,曾做过一些这方面的研究,表明认为孕期的风疹病*感染和生出来的孩子患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高,但是也不是一个决定的因素。
总而言之,精神分裂的病因现在还不清楚,根据已有的研究,我们只能得出概率是相对高一点。比如优生优育的角度,我们建议在备孕期间,父亲的年龄不宜过大,对优生优育吃一些药,包括母亲,尤其是母亲怎么样去避免一些感染,但是病*或者细菌是我们看不到摸不着的,其实就像类似现在的新冠肺炎病*一样,我们对它的了解还不是很多,现在只是盲人摸象,可能摸到了一个角,是不是他的全貌我们不清楚。
6
即使精分也心怀希望
欣绘
讲触动到我的是影片的最后部分,人们都以为纳什克服的疾病,但他却说出了真相,说幻觉一直都在,只是我不去理会,我们来听听看。
Gone?
No,theyrenotgone.Maybetheyneverwillbe.IvegottenusedtoignoringthemandIthinkasaresulttheyvekindofgivenuponme.
IthinkthatswhatitslikewithallourdreamsandournightmaresMartin.Youvegottentokeepfeedingthemtostayalive.
AndJohn,theyhauntyouthough.
Theyremypast.Everybodyshauntedbytheirpast.
“他们仍在这里。也许永远不会消失,但是我已习惯不理会他们。而他们也有点想放弃我。”
“约翰,可是,他们经常困扰你。”
“他们是我的过去,其实每个人都被过去所缠绕。”
欣绘
所以能不能最后一句话告诉我们,我们怎么样可以像纳什一样有勇气不被过去缠绕。
王强:带着症状的生存是我想告诉对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并不是特别好,不能够消除你症状,完全消除您症状的那部分病人来讲的话。纳什教授的这句话可能会对您战胜疾病,带着症状生存,不失为我们一个现阶段比较好的一个选择。我也希望在收音机前的各位听众,还有一些患者朋友们,如果您正在受到疾病的困扰,我想纳什教授为我们带来一个非常好的榜样,我们要有他那样一个信心战胜疾病,带着幽默乐观的心态去好好的享受生活。
美丽心灵非常美好的词,什么样的心灵是美丽的,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如果说当您的内心陷入到一个世界无法自拔的时候,一定要寻求外界的帮助。我们想告诉大家精神分裂它并非是与生俱来不可挑战的,希望今天节目能够帮助你获得一种看待这类精神疾病的新的视角和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