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觉得冷,一定给我们打电话
11月29日,寒潮来袭,岛城迎来“断崖式”降温。为了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生命安全,当晚7时,根据前期街面摸底排查情况,市民*局、市救助服务中心集中开展了“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以车站、桥梁涵洞、废弃房屋等流浪乞讨人员集中活动区域和可能露宿区域为重点,劝导发现的流浪乞讨人员接受站内救助服务,对不接受站内救助服务的发放救助物资。
送上被子、棉大衣及应急包
29日晚7时,气温降到0℃。市民*局、市救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兵分两路,从位于淮阳路的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出发,去寻找散落在全市多个角落里的流浪人员,为他们送去温暖。
“前期我们就对街面进行了拉网式排查,每天都进行街面巡查,基本掌握了露宿人员的露宿点。”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社会工作室孙静介绍。
记者跟随其中一路救助小分队,第一站来到了李村河桥下位置。“桥底下有三名露宿人员。”市救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杜显亮几乎每天都会来这里巡查一遍,对露宿人员的情况掌握得比较清楚。
一行人抱着被子、棉大衣,拎着食物来到桥下一处台阶处,看到一名露宿人员正躺在台阶下的平台处,用一床被子紧紧地裹住头和身体。一旁的床铺上空着,人不在。在床铺的上方,还放着一床之前救助服务中心为其发放的棉被。
“大哥,太冷了,跟我们一起去救助服务中心住几天吧。”孙静等人上前劝说。
“谢谢,谢谢,我就不去了,去了不让我喝酒。”该露宿人员不好意思地笑笑。通过交谈记者了解到,对方姓孟,今年46岁,来自黑龙江,平时有饮酒的习惯。
对于工作人员再三劝说其接受站内救助,都被孟师傅婉拒,“我身体不好,找不到长期工作,只能打个临时工。我现在找了个活儿,就在附近,在这里住着方便点。”他指着杜显亮说,“那个小哥天天来,有事我就找他了。”
无奈,工作人员只好为孟师傅和另一名露宿人员留下了救助物资。
十余名流浪人员婉拒救助
第二站,救助小分队来到了杭州路立交桥下。在一处涵洞处,有一个搭着的帐篷,一名流浪人员就居住在此。在帐篷的旁边,堆着充气床垫等破旧的生活用品。
“小王,这里太冷了,跟我们去站上住几天吧。”听到青岛市民*局副局长王海春的声音,帐篷打开,露出一张满是胡子的脸。“不去了,不去了,谢谢。”对方婉拒,但是收下了棉被、棉大衣和应急包等救助物品。据了解,该名露宿人员长期露宿于此,平时主要以拾荒为生,不太愿意跟人交流。之前甚至不让人靠近,现在对工作人员不抵触了,对救助物资也能接受,只是一直拒绝站内救助。“觉得冷的话,一定给我们打电话,我们来接你去站里暖和。”临走时王海春再三嘱咐。
再往里走,转过几个桥洞,在杭州路立交桥桥下的一个人行通道内,一排由木板、破旧沙发等搭建的简易棚子顺着墙边一字排开。
55岁的张师傅住在打头的一处简易棚子内,对于工作人员劝说其接受站内救助,他连连拒绝:“我不能去,我去了,这些东西怎么办?东西太多了,我怕丢了。”据其介绍,自己主要以拾荒为生。记者看到,在简易棚子外还放有桌子,上面摆放着没有收拾的剩饭剩菜。
顺着往里走,记者发现,这里一共住着8名露宿人员。有的人还没有回来,工作人员只好把棉被衣物及食品放到他们的床铺上。其他露宿人员接受了救助物资,但均拒绝了站内救助。据了解,他们中大多白天在周围打零工,晚上到这里过夜。
当晚记者跟随的两个多小时的街面巡查救助过程中,共发现了十余名流浪人员,但是他们均婉拒了站内救助,只接受物资救助。怕他们挨冻,工作人员为他们至少发放了一床被子。其中有一名流浪人员床铺铺得薄,工作人员连忙为其铺了三床被子。
发现市区集中露宿区域四处
据悉,为兜住、兜准、兜好民生保障底线,切实做好生活无着的流浪人员安全过冬工作,10月下旬,市救助服务中心启动“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根据专项救助行动实施方案,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成立专项行动救助小组,主动开展街面巡查,对市区街面进行了拉网式排查。排查发现市区集中露宿区域四处,露宿人员16人。
今冬明春,各区市民*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将紧盯夜间以及降温降雪寒潮等天气,对划定的重点区域,突出重点时段、重点地段、重点人员,及时发现、及时劝导流浪乞讨人员进站接受救助服务。
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副主任王西荣介绍,自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以来,截至目前,该中心累计出动工作人员94人次、车辆42辆次,发现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人次,保障了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与返乡需求。“我们向广大市民呼吁,如发现需要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可以拨打或24小时救助热线-,如发现危重病人、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可以拨打或求助,按照‘先救治,后救助’原则及时送医治疗。”王西荣说。
文/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刘笑笑 图/半岛全媒体记者 吴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