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节:
01、教育方式影响着孩子的大脑
02、家庭应激事件是抑郁症的主要根源之一
03、“过度夸奖”对大脑功能的影响
幸福的家庭会令儿童更加聪明?
身心虐待会令儿童的大脑缩小?
学习负担过重反而会令孩子的大脑变“笨”?
最近,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教授、脑科学研究所所长李葆明接受采访。他从脑科学与教育融合的角度,深入阐述了幼年童年经历、学业负担对大脑的认知功能的深远影响。
01、教育方式影响着孩子的大脑
李葆明教授在采访中所介绍的科研发现,非常值得一读,而且可能颠覆了很多父母的传统教育观念。
第一,童年时期的负面经历会严重影响脑的认知功能,尤其是情感功能。这些负面经历包括遭受身心虐待、忽视、家庭应激事件等。
比如,儿童遭受虐待时的年龄越小,持续时间越长,大脑体积就越小,学习成绩就越差。而儿童早期遭受忽视,也会导致大脑的基本机构受损,进而认知功能受损。
第二,幸福的经历会促进儿童大脑功能的发育。
快乐、幸福、丰富的生活和成长环境可以促进突触的成熟和神经回路的巩固,促进与学习记忆等相关脑区的发育。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三,高质量的母亲照料可以促进婴幼儿的脑发育;而低质量的照料、或母爱缺失,会显著延缓或损害婴幼儿的脑发育。
而且,母婴分离导致的大脑认知功能受损,甚至可以持续到成年。
第四,儿童学业负担过重的话,其大脑会产生过量应激激素和氧化物,反而会破坏多个脑区,损害大脑的功能灵活性和可塑性,脑子反而更“笨”了。
综合上述发现,李葆明教授建议广大家长一定要注意良好的家庭教育,从孩子出生起就营造良好、幸福的家庭氛围,尽量避免家庭应激事件;
父母尽可能亲自给孩子提供优质的照料和抚育,不要轻易地将幼儿托付给他人或机构。
在学习方面,李葆明教授认为家长要多带孩子走进社会,通过游览植物园、动物园、博物馆、参加社会实践来获得知识,而不是无休止地逼着孩子写作业、上补习班。
李葆明教授强调,家庭教育错位、学习负担过重、睡眠严重不足、运动锻炼缺乏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祖国下一代的心身健康。而他从事的教育神经科学就是要对这些问题开展深入研究,用科学告诉全社会,这些问题是如何摧残儿童的大脑和天性的。
02、家庭应激事件是抑郁症的主要根源之一
之所以说李葆明教授的发现有重大启发意义,是因为现在有很多家长还使用粗暴直接、甚至是愚昧无知的家庭教育方式。
他们认为自己当年也是这么长大的,还获得了一定的成绩,那继续用这套教育方式有何不可?“我不也过来了吗?”
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频繁的打骂、贬低、否定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暴力,甚至是精神虐待。还有父母、家人之间争吵,家庭气氛压抑,孩子的情感诉求得不到满足等。
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以上“家庭应激事件”都是叠加性心理创伤。
我们的临床心理干预发现,尤其是大量的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实践发现,这些创伤记忆是青少年、儿童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的主要心理根源。
其中有不少心理创伤正是发生在婴幼儿、童年时期,而且当时父母都没有意识,以为这只是正常的管教。而患者长大后在外显记忆层面又已经遗忘,但仍在内隐记忆层面发挥作用,最终导致情绪、认知和行为症状。
而且,李葆明教授的分享里说了,这些心理创伤会实实在在地对大脑器质性结构、功能产生“肉眼可见”的影响。包括前额叶、颞叶和胼胝体的体积缩小;大脑白质神经纤维连接出现偏差;髓鞘化的轴突显著减少;海马体体积变小等等。
这些变化在很多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的大脑中也能观察得到,不少精神医学学者认为是这些器质性病变导致了疾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从李葆明教授的研究结果来看,这些器质性病变是长期负性应激、也就是叠加性心理创伤的结果,而不是起因。
只不过,当这些器质性病变出现后,又会反过来影响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形成恶性循环。它们起到了中间作用环节的角色,而不是根源;药物可以调控中间环节,减缓、甚至打破恶性循环,但不能彻底解决根源上的问题。
而患者的成长环境和心理活动的变化,也就是心理社会因素,才是“大树的根”。
从这个角度看,为什么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可以快速改善患者的症状?
这很可能是病理性记忆、尤其是叠加性心理创伤在深度催眠下得以精准化修复后,患者内隐记忆层面建立的积极认知迅速得以巩固,外显记忆层面的心理活动和感受变得更加积极。
再加上高效的家庭治疗,令患者的家庭关系明显改善,从而迅速解决了问题背后的根源,又快速打破了恶性循环,推动了良性循环的形成。因此大脑功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甚至迅速逆转了因心理创伤而导致的大脑器质性改变。
当然,这只是我们基于临床实践的推测,希望后续能通过临床科学研究得以证实。
还有关于学习的问题。很多家长不明白,孩子之前明明是“学霸”,为什么遭遇了一些挫折后,甚至从表面看来没遇到什么事,突然就学不进去、成绩直线下滑了呢?
李葆明教授的研究给出了一定的解释,这很可能是孩子长期承受过大学习压力,导致大脑功能受损了。
而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很可能是父母过度地、盲目地鸡娃,对孩子造成了与学习相关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导致了严重的学习障碍。
03、“过度夸奖”对大脑功能的影响
最后,想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对李葆明教授的科研发现作些许补充。
现有的科研主要围绕童年负性经历对脑认知功能、心身健康的影响。这当然是非常有必要、有意义的。但忽略了另一个导致青少年、儿童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元凶”——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主要与孩子成长过程中接受的过度夸奖有关。最常见的,是父母、长辈、老师等对孩子表达认可和期待时,容易使用夸大的语气和语言,夸奖孩子绝顶聪明、是天才、是最棒的、以后考清华北大之类的。
这很容易让孩子对自身的能力和学习目标有错误认知,形成争强好胜,过分在意外界评价,接受不了批评和一时失败的性格,甚至是追求完美的强迫型人格。
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同时还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的话,两者相互作用,就有可能导致轻躁狂/躁狂发作和重度抑郁发作,罹患双相障碍。
不排除反复的“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也会引起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希望科研人员能够重视这个方面的探索,进而得出更加理性、科学的教育方式,推动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融合和进步。
另外,李葆明教授在采访中提及了母亲对后代高质量照料的重要性。
其实,父母双方对孩子的高质量陪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且“高质量陪伴”的重点并不在于物理空间的相处或陪伴时间的长短,更重要的是亲子间要有情感上互动和交流,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感到来自父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