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钰沩(苏州大学)
小张说:“如今社交媒体让‘强迫症’的名字普及,但真正的患者反而产生了不被理解的孤独感。”自初中小张与同学发生一次争吵后,他总是会控制不住自己出现重复性念头和行为。然而小张的情况未得父母重视,还时常被同学嘲笑,病情日益加重。大学毕业后他一直感觉自己喉咙有异物残留,曾多次要求手术取出异物。今年年初,小张被诊断出强迫性障碍,即强迫症。在医生的指导下,小张的病情得到明显改善,如今已经能正常生活作息。(9月27日《长沙晚报》)
“分分钟逼死强迫症。”是网络上经常出现的一句话。可能是因为干净的手机界面上出现了一个小红图标,一排码得整整齐齐的东西却有一个歪了,又或者是刷视频时一个人关门关到一半不关了。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种情况或多或少我们可能会觉得有些难受,便戏称自己多少有点强迫症。
然而,强迫症是一种精神心理疾病,通常是遗传而来,表现为反复持久地出现强迫性观念或刻板行为,每天花在重复行为的时间为1-3小时,严重者可能更长。患者明知道这些行为没有意义但却不得不做,如和人说话前一定要摸头发,而且必须是三次。患者会尝试克制自己从而陷入痛苦之中,容易诱发情绪焦虑,影响其正常生活。
网络上有关强迫症的言论大多为戏言,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强迫症作为一种心理疾病的严重性。将强迫症娱乐化一方面误导大众强迫症不是什么值得就医的疾病,对强迫症不加重视,造成即使有些患者处于病情较轻阶段也难以被察觉,身边的父母、朋友也许会一笑了之,从而耽误了病情防治的最佳阶段。另一方面,对强迫症病情的娱乐化也使得此类患者群体无法得到正视,当他们想向外诉求获得帮助时,可能会被一句玩笑打入谷底,没办法获得理解和支持,从而自我封闭,更不利于病症治疗,甚至可能引发抽动症、抑郁症等并发症,加重患者的病情。
同时,媒体娱乐引导了社会公众对强迫症的看法,也不利于社会组织或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