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徐睿捷李文秀,通讯员薛源,编辑温碧莹
孩子总是爱挤眉弄眼“做*脸”、摇头耸肩、没事还总清嗓子,不少家长认为这些“小动作”是孩子故意调皮,家长制止无效后甚至责骂。医院专家表示,这些爱“挤眉弄眼”的小孩并不是故意调皮,而是患上了“抽动障碍”。
家住汉阳的小天(化名)今年7岁,就读小学二年级,半年前,妈妈发现他总在不停地眨眼睛。起初,小天只是在写作业的时候频繁眨眼,妈妈以为他是故意不想写作业,便好好教育了他一番。之后,妈妈发现他在看电视的时候也会不停地眨眼。
会不会是眼睛不舒服?医院眼科检查。可检查结果显示小天的眼睛并无异常。更令妈妈没想到的是,近一个月来,小天眨眼的症状越来越明显,甚至逐渐扩展到口角等面部肌肉经常不由自主地抽动。
“孩子到底怎么了?”为了查明原因,妈妈带着小天到医院检查,医生告诉小天妈妈,小天患了一种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称为儿童抽动障碍,需要尽早干预治疗。
由于小天不愿意吃西药,妈妈带他尝试接受中医治疗。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师汤建桥针对穴位施针,对小天进行三个疗程的针灸治疗后,小天的面部不再抽动。
据了解,抽动障碍是儿科常见的非癫痫发作疾病之一,属于儿童期起病的神经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刻板的动作,如频繁眨眼、挤眉、耸肩、嘴巴抽动;其次为发声性抽动症状:尖叫、发出怪声、清嗓、说脏话等;还有一种较为少见的感觉性抽动症状,孩子会感到脖子、肢体难受等。这些抽动症状可以起伏波动、反复交替出现。
汤建桥主任介绍,门诊中碰到最多的是学龄前或学龄期的患儿,以男孩居多,一般不会出现器质性病变,但经常被当作眼科、五官科、呼吸科等疾病求医。
抽动障碍的病因尚不明确,有研究称这种疾病与生长发育过程中,神经递质(多巴胺)太过兴奋、发生改变有关。其中家庭环境是导致抽动障碍发病的高危因素,如父母过严的干涉管制、压抑的家庭氛围等容易刺激儿童出现焦虑、恐惧、紧张的情绪,产生的心理压力可导致抽动障碍的发病及症状加重。
汤建桥说,疫情宅家时期,患抽动障碍的孩子明显增多,孩子活动空间小,看电视、玩电脑和手机等都是诱发因素。尽管抽动障碍本身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危害并不大,但如果是频繁的抽动,就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生活。而且半数以上患儿伴有多动症、学习困难、强迫障碍、睡眠障碍等共患病,给孩子带来其他后果。
“对于此病,家长不要过于担心。”医院神经内科医生表示,家长要注意多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一旦怀疑有抽动障碍的表现时,医院,请专业医生进行诊治。如果症状轻,一般只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行为上的矫正和心理上的疏导即可,中重度患儿须加用药物治疗,难治性病例可采用联合用药及必要的非药物治疗。
此外,治疗中家长的配合也很重要。汤建桥表示,抽动障碍需要早发现早治疗,家长要保持放松的情绪,不要总想着纠正、责罚;多陪伴孩子,鼓励孩子多与同龄孩子相处交流,多进行户外锻炼,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都是治疗的必要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