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诊疗目标 http://m.39.net/pf/a_6169141.html作者
熊珂伟
“你得抑郁症了。”
医生:接下来我要问你一些你最近两周的问题。
医生:你在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感到抑郁吗?
你:是的(?)
医生:你的饮食或睡眠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吗?
你:是的(?)
医生:你每天都感到疲劳或精力不足吗?
你:是的(?)
医生:你总是你感到自己毫无价值或内疚吗?
你:……是的(?)
医生:好了,你得的是抑郁症。因为你符合抑郁症的所有诊断标准。”
你:“那我这样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吗?”
医生:“记得按时服药。这个药……”
一、我的心理健康吗?
1.谁来说我们的心理是否健康?
在中国,心理障碍的诊断与治疗会发生在医疗机构内,由精神科/心理医生做出。
而在做出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是否得了心理疾病的判断时,医生们往往会参考现有的心理障碍评估标准,通常是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或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
在这些心理障碍评估标准中,通常都会有着一条一条的诊断条目,而医生会根据这些条目对照人们的情况,来做出人们是否患有精神障碍的诊断,就像上面看到的一样。
最开始那段难免让人感到难受的对话,则可能会发生在求诊者被诊断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自己被贴上了一个叫“抑郁症”的精神病学标签,而另一方面,当我们想要去表达自己内心的困惑或感受时,却又被忽视了。
而这种将心理健康问题按医学/疾病模型被视为疾病障碍的做法,虽然被广泛应用,但也被心理学家们诟病良多:
“它破坏了真诚的同理心和同情心;他们不把人们的心理问题看作是对发生在他们身上可怕事情是可以理解的、自然的反应,而是认为他们本身出了问题——得了“疾病”。
——彼得·金德曼教授,英国心理学会(BPS)前副会长
而《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委员会主席艾伦·弗朗西丝教授也提到:“现有的疾病模型存在严重缺陷,在科学上也站不住脚。”
这样的做法似乎更多以我们肉眼可见的行为为标准,而很少在意我们内在的心理过程、组织结构。这会令人们对“人”的理解流于表面,并在贴上了“精神病学标签”后到此为止。
《理解你的心理健康——简单介绍心理健康科学》,将从上述现有方法的问题开始,引领我们进入一段了解我们自己心理健康的旅程。
在这段旅程中,我们会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以及,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心理健康出现波动时,我们该怎么办。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心理学(MAP)的工作人员及学生,将其翻译为了中文,免费提供给大家阅读和学习(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或后台回复“心理健康”可以获得)。
2.什么是心理健康
当提到“心理健康”这个词时,许多人都会想到情绪、人际关系、人格等方面的高功能与稳定性——能够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是“健康的”、在人际关系中稳定亲密是“健康的”。
但是,当我们觉得抑郁时,我们的心理还是健康的吗?当我在恋爱关系中感到不安全时,我们的心理还是健康的吗?
相对于对心理是否健康去做出一个是/否的判断,相对于前文提到的医学/疾病模型,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最好应该将大多数心理健康问题理解为人类对痛苦情境和我们所处文化的正常反应,而心理健康也最好被理解为我们生活中所处位置不断变化的一段心理区间范围。
因此,心理学家彼得·布利金认为:“精神病学的标签指的是无法归类的人类处境,因为它们不是疾病,而是存在于复杂连续体中的人类主观体验。”
二、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变得不良?
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是非常复杂的情况,“什么导致了抑郁?”这个问题往往并没有简单的答案,而是有许多因素在共同起作用。
本手册使用了较大的篇幅来告诉我们:何种原因会使我们走向心理健康的连续体上的另一端。
从不可忽视的生物学原因,到环境原因:
·童年的创伤
·丧失及被困的处境
·威胁的处境
·变化的状况
还有社会原因,如:
·学校没有设置必修的心理健康教育
·有害的男子气概
以及其他原因,包括一些生理上的改变和药物性的影响;
再到不良的养育方式:
·缺乏情感-控制
·纠缠和边界侵犯
·不可预测的养育
·不可靠的养育
导致的不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等等。
理解这些原因,一方面能提高我们对影响自己心理健康的因素的觉察,帮助我们无论是在自己的成长中还是在对下一代的养育中,都能更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