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精神障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世界精神卫生日这3种后天环境,决定了孩子 [复制链接]

1#
专家白癜风 http://www.wzqsyl.com/m/

本文字数约:字

阅读时间约:8分钟

本文章节:

01、这3种后天环境,决定孩子是否会得精神障碍

02、孩子的成长环境一样,为何性格和心理不同?

03、想让孩子加快康复?父母先改变这个环境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上个月底,我国卫健委公布了今年的主题为——营造良好环境,共筑心理健康

这个主题突出了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心里感触非常深。因为我们在临床深度心理干预中,尤其通过大量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的实践发现:

后天环境不但对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甚至可以说,后天环境是大部分精神障碍的主要病因。

为什么这么说呢?后天环境的作用真的有那么大吗?

为什么有的人成长环境没多大区别,但心理健康水平就差那么远呢?

由于我们的读者有很多都是家长,非常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也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出现精神心理问题,所以以下主要分析后天环境对孩子精神心理的重大影响。

又或者说,为什么后天环境是导致孩子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的主要根源?

01、这3种后天环境,决定孩子是否会得精神障碍

“后天环境”这个词很广泛,一个人出生后接触的所有事物、事件,都可以说是后天环境。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可以把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后天环境分为3类:

小环境,指的是家庭。对于青少年、儿童或还没独立的学生群体来说,主要指他们出生、成长的原生家庭,组成的人员包括父母、兄弟姐妹、老人,或者跟孩子一起住的亲戚,甚至包括保姆。

中环境,指的是校园,但不只是孩子们所上的学校,还包括课外班、兴趣班、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学校周边等等。

而大环境,指的是社会环境,除了我们在真实世界里接触到的社会之外,还包括互联网。现在是“数字星球”时代,在某种程度上,网络信息对孩子的影响有可能比现实世界更大。

其实很多人都意识到了,如果孩子的家庭氛围不好,或者在学校遇到欺凌,在网上看到一些不良信息等等,这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可当谈到后天环境对精神障碍的影响时,很多人的答案就不那么确定了。

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界认为,像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常见的精神障碍,迄今为止病因还不明。

虽然精神心理从业人员基本上有个共识,认为这些疾病与先天的生物学因素和后天环境都有关系,但到底哪个是主,哪个是次?哪个是根本因素,哪个是诱发因素?精神医学界和心理学界是有一定分歧的。

大部分精神科医生倾向于认为,先天的生物学因素是主要的病因,比如遗传因素;后天经历只是诱发,是增大了发病风险而已。因为他们认为很多患者没有经历过特别负性的事件,就算经历过,但得病的也只是少部分人,所以归根到底还是先天因素不同。

可大部分心理学从业人员认为,后天环境、尤其是心理社会因素才是主要病因,并衍生了各种心理学流派、理论来解释为什么后天经历会导致心理问题和疾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是,绝大部分心理学流派都停留在人的外显记忆层面,也就是在患者记得的经历里面去找原因,患者有很多经历已经不记得了,所以往往也说不清,到底是后天环境里的具体哪些事导致患者得病。

而且因为精神障碍是医学概念,精神医学界的意见显得更权威,更容易被大众看见和接受。所以我们现在到网上一搜,比如抑郁症、双相障碍,尤其是精神分裂症,铺天盖地的信息都说这与先天因素、遗传因素有关,医院权威专家之口。

而得了这些精神障碍的患者中,有很多人即使接受了精神科规范治疗,也仍然给身边人留下一种这样的印象——症状反反复复,总是无法彻底恢复正常,甚至长期吃药、接受治疗,似乎一直都好不了。再结合主流精神科大夫的说法,很多人就会归结为这个病有先天因素,而先天因素是难以逆转的。

所以很多患者父母非常绝望,他们看不到孩子康复的希望,有的还陷入了深深的自责,认为是自己把不好的基因给了孩子。

可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至少我们从多学科诊疗的角度(MDT)来看,我们并不这么认为。从我们大量的临床心理干预实践来看,以及从医学中“精神应激”的理论来看,像抑郁症、双相障碍、焦虑症、强迫症、成瘾疾病这些常见的精神障碍,它们的主要病因都是后天环境,是心理社会因素。(明显由躯体疾病继发的除外,比如脑卒中、精神发育迟滞、甲亢甲低导致的精神障碍)

比如我们的临床心理干预实践发现,尤其是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的实践发现,上面这些精神障碍的主要病因是个体后天形成的病理性记忆。

而这些病理性记忆又有两个特点。

第一,有的记忆储存在患者的外显记忆层面,也就是患者还能想起来,比如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我有什么感受。但有的只储存在内隐记忆层面,患者根本想不起来了,尤其是幼年到青少年时期的很多事件。

比如他们小时候遭遇过一些令其非常难过、并产生了扭曲认知的事件,被父母打骂、老师严厉批评等等,后来随着时光推移,他们不记得了。但这些事件有可能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个特点,是病理性记忆也分为正性和负性。正性的病理性记忆,最常见的是大人对孩子的过度夸奖、表扬,或者孩子从事某些不良行为时产生的兴奋感。我们把这称为“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而负性的病理性记忆,除了现在被精神医学界和心理学界所熟知的重大精神创伤外,还有我们常常说的叠加性小心理创伤。这些创伤事件不一定非常重大,反而更有可能每一件都不大,容易被大人忽略,比如孩子被父母、老师骂“笨”“蠢”,被同学欺骗,甚至可能是看了一些恐怖、血腥的书籍或影视作品,都有可能成为叠加性心理创伤。

我们在临床中利用深度催眠,可以进入到患者的内隐记忆层面,精准化地找到症状背后的病理性记忆。比如患者总是莫名地焦虑、胸闷,那背后到底有哪些叠加性心理创伤?患者有成瘾行为,或者某段时间突然情绪高涨,盲目乐观、兴奋,表现为轻躁狂发作或者躁狂发作,背后又有哪些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当主要的病理性记忆得到修复后,患者的对应症状会大幅度缓解,甚至消除。

其实,我们以上来自于临床心理干预的发现,看似很颠覆、甚至令人难以置信,但其实与精神医学里的“应激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从病理性记忆的角度去理解的话,更加深入、精准。

所谓的精神应激(stress),也被翻译为“压力”,指的是个体产生了负性情绪,处于焦虑、害怕、生气、悲伤等状态。

而精神应激来自于“应激源”,其实就是后天环境中的事件。比如重大的应激事件,容易导致个体处于急性应激状态;而一连串的挫折、不如意事件,则容易导致慢性应激状态。

当我们处于应激状态时,如果我们难以理性、科学的面对和应对,也缺乏别人科学的引导的话,就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负性情绪和扭曲的认知,形成重大心理创伤,或者叠加性心理创伤。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急性重大应激容易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而长期遭受轻度到中度的应激而难以改变的话,个体就容易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焦虑症等。

当然,如果个体有较好的抗压能力、较高的逆商,又或者家庭成员、同伴能给予较好的支持和引导的话,即使遭遇应激事件,短期内出现应激状态,但后续也不一定会形成心理创伤,并免于罹患PTSD或上述精神障碍。

那可能有人会问,何医生,你的意思是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和成瘾等疾病,跟遗传一点关系都没有?全都是后天环境因素导致的?

希望大家不要这么理解,我们认为后天环境、尤其是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的病因,但不是全部。由于常见的精神障碍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度,所以确实不能排除遗传因素的影响。

不过,在这方面,现在越来越多科研人员发现,精神障碍的遗传,其实是表观遗传学因素。

我们以前写过文章解释这个“表观遗传学因素”。简要地说,表观遗传因素其实也是后天环境导致的,比如个体生活的气候环境、饮食作息、心理压力程度等等,都可能造成基因表达的变化,然后这种变化有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但同样地,如果下一代生活的后天环境与父母的不同,他们本来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基因表达,也会发生改变。好的可以变坏,坏的也可以变好。

所以归根到底,如果一定要说到遗传因素,在精神障碍中主要指表观遗传学因素,强调的仍然是后天的环境因素。

02、孩子的成长环境一样,为何性格和心理不同?

看到这里,可能有的人还是有疑问:

如果说精神障碍主要是后天环境导致的,那有些孩子出生在同一个家庭,上同一个学校,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都一样,为啥性格会完全不同,有的得病,有的不得病呢?

这种例子在临床中很多,有的患者有哥哥、姐姐,老大整体上心理健康,甚至一直很优秀,成熟、理性;但老二罹患了抑郁症、双相障碍,性格敏感、易怒。

很多父母百思不得其解,两个人明明是从一个娘胎里出来的,教育方式都一样,怎么差别就那么大呢?

其实,很多人看到的、所谓的“后天环境一样”,是很表面的,更多是指物理环境的一样,比如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上的同一个学校。可如果深入到家庭教育方式、心理活动层面来说的,同一个家庭里兄弟姐妹之间的感受会非常不一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比如出生的顺序,也就是孩子在家庭中的年龄排序,还有性别的不同,这意味着他们在不同时期里、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和角色是不同的。

比如很多父母总会说“你是老大,要让着弟弟、妹妹”;又或者老大独享了几年父母的充分关爱,心身基本健康,可老二、老三接连出生了,这时老二就很容易受到一定程度的忽略,心理状态往往会与老大、老三都不一样,兄弟姐妹之间容易争夺父母的注意力,严重的会形成“同胞竞争障碍”。

而且,同一家庭里的孩子,上学后遇到的老师、同学也不同,校园经历不同,接触的社会信息也不完全相同。我们国家近十多年来发展迅猛,两个孩子哪怕只差几岁,接触到的信息和事物可能都有巨大差别,对心理造成的影响当然也不同。

即使是基因相同的单卵双胞胎,物理年龄上的差距很小,又往往在同一学校、同一班级上学,看起来后天环境总归一样了吧,但其实还是有可能存在很大差别。

比如最常见的,虽然双胞胎兄弟俩出生时间只差十来分钟,但大人仍然会分哥哥、弟弟,对待他们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

到了学校里,双胞胎本来就容易引起大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