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疾病概述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disorder)又称两极躁郁症,也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该病的特征是患者躁狂和抑郁症状反复交替发作。在躁狂期,患者常表现出异常兴奋、易怒的情绪特征,且睡眠减少;而在抑郁期,患者则表现出悲观、低落的情绪,且伴有一系列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严重者有自杀可能。
双相情感障碍在美国人群中的发病率为4.4%,遗传性可达到85%~89%,在其他国家中的发病率则相对较低,约1%。与单相抑郁症女性患病率几乎是男性的两倍不同,双相障碍在男女中的患病率差异不大,一般发病年龄在25~30岁,25岁之前发病的首发抑郁是双相抑郁的重要预测因素[29-31]。
2主要临床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而抑郁发作时则出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在发作高峰期还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性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表现更为复杂、治疗更为困难、预后更差、患者自杀的风险更大,并且35%抑郁症患者在接收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转发躁狂或者轻躁狂而成为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是针对单相情感障碍而区分开来。单相、双相的区别最早由Leonhard提出,他认为情感具有两极性,抑郁和躁狂是两个极端表现,患者情绪在两极波动,因而质疑克氏的MD分类,并率先于年提出单、双相情感障碍这一新概念,后经完善和发展,构成当今情感障碍分类和诊断的基础。与精神分裂症一样类似,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也是根据患者自述或亲友描述,通过精神科医生的行为观察和量表测试,采用DSM-Ⅳ和ICD-10以及双相情感诊断量表(BipolarSpectrumDiagnosticScale,BSDS)进行诊断。根据BPD症状不同,DSM-Ⅳ诊断标准中将其分为四类:(1)Ⅰ型(BipolarⅠ):表现为重躁狂,轻抑郁。(2)Ⅱ型(BipolarⅡ):正好反之,即抑郁重,躁狂轻。(3)循环型情感性精神障碍(Cyclothymia):即心境高低反复交错出现。(4)未分型情感性精神障碍(NotOtherwiseSpecified):兼有躁狂和抑郁症状,但又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种亚型。Ⅰ型障碍指躁狂发作前后紧接着抑郁发作,而Ⅱ型障碍以重抑郁和轻躁狂为主。双向情感障碍的一次发病可表现为单相性或双相性,但整个病程中必须两种症状都至少发作一次才可以称为双相障碍,否则为单相情感障碍。
3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前尚无可靠的实验室诊断指标,临床诊断主要根据纵向病史和横断的症状。单双相障碍诊断要点是有或无躁狂,轻躁狂发作,双相障碍至少有1次躁狂,轻躁狂或混合发作,单相障碍仅有重性抑郁发作而无躁狂、轻躁狂或混合发作。几种通用的诊断分类系统都列出了躁狂和抑郁诊断标准。
3.1诊断标准
CCMD-3是对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是目前发作符合某一型躁狂或抑郁标准,以前有相反的临床相差悬殊或混合性发作,如在躁狂发作后又有抑郁发作或混合性发作。根据DSM-Ⅳ规定MDD和BP诊断标准二者的分界点是有无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BP分为BPD1和BPD2。(1)BPDⅠ的诊断标准为:至少有一次躁狂发作或躁狂发作不能用分裂情感障碍解释,也不能叠加在精神分裂症、分裂样障碍、妄想障碍或精神病性障碍之上。可分为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混合发作或MDD发作。(2)BPDⅡ的诊断标准为:至少一次MDD发作或一次轻躁狂发作,无躁狂发作。可见BPDⅠ和BPDⅡ均可有MDD发作,但前提是有无躁狂发作,躁狂和轻躁狂症状标准相同,但时间标准(躁狂为1周,轻躁狂为4天)和严重程度标准不同,轻躁狂严重程度不是以引起明显社交、成业功能障碍或达到必须住院程度,一般也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诊断标准:目前发作符合某一型躁狂或抑郁标准,以前有相反的临床相或混合性发作,如在躁狂发作后又有抑郁发作或混合性发作。反复出现心境高涨或低落,但不符合躁狂或抑郁发作症状标准。社会功能受损较轻。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2年,但这2年中,可有数月心境正常间歇期。(1)心境变化并非躯体病或精神活性物质的直接后果,也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附加症状。(2)排除躁狂或抑郁发作,一旦符合相应标准即诊断为其他类型情感障碍。
3.2临床分型
软双向障碍:至少一次躁狂发作为双相Ⅰ型,复发性抑郁伴有轻躁狂或环性心境障碍为双相Ⅱ型,复发性抑郁不伴有轻躁狂发作为双相Ⅲ型(假单相)快速循环型:年由Duner和Fieve提出,指双相患者频繁发作(4次/年),发作可以是躁狂、轻躁狂、抑郁或混合发作。可见于BPDⅠ和BPDⅡ患者。估计双相中约10%为快速循环型,约74%为女性且以抑郁发作较多见,女性因抑郁住院也较多。仅20%在起病时快速循环。晚发型:可能因应激、物质依赖、低甲和抗抑郁药而诱发,被称为心境不稳定剂,停药可能终止循环,但可能代之以严重抑郁发作,处理较为困难,预后一般也较差。混合或心境恶劣躁狂(不愉快躁狂):躁狂患者约40%伴明显心境恶劣或抑郁症状(混合状态),即充分发展的躁狂和抑郁症状共存,在一周时间内每天都符合躁狂诊断标准和MDD(除时间不足2周外)的诊断标准。
4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机制和遗传咨询
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同样受到了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Kiesepp?等人的双生子研究表明,Ⅰ型障碍在同卵双生子中先证者的发病一致率为43%,在异卵双生子中则为6%,遗传性在93%左右[32]。Ⅰ型障碍和Ⅱ型障碍总体的发病一致率在同卵双生子中为42%,异卵双生子为11%,总的遗传性则为71%[33],这说明遗传因素较环境因素而言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对于遗传物质不同的个体,相同的环境对引起疾病的作用是有限的。除此之外,生理生化因素也是双相情感障碍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疾病发作过程中,患者大脑里某些生物化学物质存在一定程度的紊乱,而这一点也可以从患者的用药中看出来。
4.1双相情感障碍的易感基因鉴定
尽管我们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致病机理仍然知之甚少,但目前已有大量证据指向遗传物质改变对发病风险的贡献,如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连锁分析已经发现了导致双相情感障碍发生的一些易感基因和染色体区域。Ferreira等人通过在例双相患者和例健康对照中对基因组万个变异位点进行关联分析,发现ANK3基因的多态性位点rs与疾病发生有关联,此外,他们还为之前报道过的位点——CACNA1C基因的rs与双相障碍之间的关联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从而证明其发病机理可能涉及离子通道的病变[34]。除此之外,研究证实的其他可能性较高的易感基因和位点还包括涉及γ-氨基丁酸神经传递的GABRB1基因(rs),涉及谷氨酸神经传递的GRM7基因(rs),以及关乎突触功能的SYN3基因(rs)。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之间存在遗传易感性的重叠,比如DAOA、DISC1、DTNBP1等基因在这两种疾病的关联分析中都曾被报道过[35,36]。双相情感障碍的GWAS研究尽管已开展的规模不如精神分裂症如此庞大,但同样也发现了不少有意义的结果。例如Ferreira等人在例躁郁症患者和例对照中对人类基因组万个变异位点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ANK3基因的多态性位点rs与重性抑郁症发病相关,该研究同时证实了之前报道的一个易感位点,位于CACNA1C基因的rs的显著性。这些结果都指向了一个结论,即离子通道病可能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理有一定关联[37]。另一个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GWAS同样证实了这一观点,同时还发现了一个新的易感基因ODZ4;并且对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联合分析证实CACNA1C基因和NEK4-ITIH1-ITIH3-ITIH4多基因区域的多态性位点与两种疾病都有十分强的关联性。该研究还发现增加样本量有利于双相障碍关联结果的确定。在一个双相情感障碍和重性抑郁症GWAS结果联合的荟萃分析中,研究者发现位于3p21.1的一个多态性位点rs与这两种心境障碍疾病均显著相关,这一结果也为双相情感障碍和重性抑郁症之间重叠的遗传易感性提供了证据[38,39]。
4.2双相情感障碍易感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
4.2.1双相情感障碍易感基因检测
迄今,在NCBI网站上GTR(genetictestingregistry)登记的双相情感障碍相关基因检测涵盖了来自2个独立实验室的11种产品,共涉及18个基因/染色体区段的异常,如序列改变[变异和(或)突变]、缺失、重复等,18个基因/染色体区段的异常参见网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