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杰西卡·雅克利(JessicaYakeley)译者:田栋媛
循证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
对精神分析学科的持续批评之一是它的概念和治疗缺乏实证证据。历史上,存在各种各样对精神分析或心理动力疗法方法学上的合理研究的各种挑战,在该领域几乎没有成果和过程研究。这些挑战包括:许多现有研究的方法不完善,例如患者样品或治疗方法定义不明确,缺乏适当的对照,以及对治疗模型依从性和评分者间可靠性的监测不足;精神分析团体内部对研究方法的抵制,例如治疗方法的手册化,患者的随机化,治疗过程的记录,研究定义狭窄、不能代表临床实践的研究样本,团体内部对无意识冲突,防御,以及幻想是否可以被测量的怀疑;最后,在研究长程治疗和疗效方面存在困难。尽管可以找到一些有关复杂精神障碍的精神分析功效的实证,但大多数研究并未得到控制,这限制了对结果的解释。现在越来越多关于心理动力学心理疗法方面的研究。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和心理动力心理治疗这两个术语通常可以互换使用,但对于心理治疗方式来讲,心理动力学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它已经适应了源自精神分析原则的不同层面,比精神分析治疗的强度更低,并在解释-支持的连续体上工作。许多方式最初是为治疗特定疾病而开发的,例如针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智化治疗或移情焦点治疗,针对抑郁症的认知分析治疗,针对焦虑和抑郁的动态人际关系治疗,以及针对惊恐发作的聚焦恐慌的心理动力治疗,有些方式随后被推广用于治疗更广泛的疾病。这些疗法往往在有限时间里,有明确的理论基础,并且已被手册化。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越来越多的个体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元分析和评估短期和长期心理动力疗法疗效的系统评价,已在一系列精神障碍中应用,并且已经有报道,证明其效果和其他基于实证的疗法效果一样大(例如认知行为疗法(CBT))。这些发现与人们普遍认为心理动力学方法缺乏实证支持的观点相矛盾,这一神话可能反映出研究成果的选择性传播。经过数项元分析的证实,一项针对特定精神障碍的心理动力学治疗的系统性综述确认了64项随机对照试验,这些试验为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在常见精神疾病中的疗效提供了证据,包括抑郁症和焦虑症、进食障碍、复杂悲伤、躯体形式障碍、人格障碍、物质相关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大多数研究调查了短程心理动力疗法(8-40次咨询)。但是,一些证据表明,对复杂的精神障碍进行长程心理动力学治疗(12-36个月)是有效的。在一些元分析中,相比于比对复杂性精神障碍(被定义为慢性精神障碍)的患者进行短期或低强度治疗,长期心理动力疗法在改善目标问题,一般精神症状以及人格和社会功能方面的效果更好。这些发现与剂量-效应关系的数据一致,这表明对于许多有复杂精神障碍的患者,包括慢性精神障碍和人格障碍,短期心理治疗是不够的。此外,一些证据表明,长期治疗比短期治疗具有更好的长期效果,并且效果大小可能要等到治疗停止后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这表明需要对长程治疗的跟进。应谨慎对待前面提到的发现。与所谓的渡渡鸟效应的观点一致(即所有心理疗法不论其差异如何,都具有相同结果),将心理动力疗法与积极治疗相比较,很少发现心理动力疗法优于控制干预措施,这一发现通常可以用改变的真正因素来解释——即所有治疗的共同技术和机制。但是,其他人则认为,渡渡鸟效应是由于无法测量已存在但尚未被发现的不同疗法之间的真正差异所致,因为目前测量不足。然而,心理疗法与其他类型的心理疗法(尤其是CBT)之间的竞争通常无济于事,而将工作重点放在定义治疗范式概念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上,在复杂的背景下,包括考虑治疗效果和有效性,成本效益,病人选择和治疗可用性,在这种情况下确定哪种心理方式更适合特定精神障碍。另外,在心理治疗研究中已经发生了一些转变,由CBT领域的研究人员带头,与后来的心理动力学治疗领域的研究员,已经从开发针对单一疾病的手册化治疗,转向转诊和模块化治疗,这种方式更专注于疾病之间的相似性,尤其是那些在相似诊断类别下,与合并症高风险先联系的疾病,例如焦虑症。这种方法可能特别适合于心理动力学治疗,因为传统上它不太适合单一精神障碍的症状,而是针对许多精神状况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在关系领域,并且促进了分类的维度模型,此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