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精神障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注儿童抽动障碍 [复制链接]

1#

最近总听到宝爸、宝妈这样的抱怨:

我家孩子感冒一直不好,经常吸鼻子、“嗯嗯”地清嗓子,吃了各种“感冒药”,就是不起作用;

我家孩子经常皱眉、皱鼻子、摇头,小动作特别多,越来越不听话了;

我家孩子特别调皮,总喜欢眨眼睛、伸舌头、扮鬼脸,越是批评越严重,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我家孩子经常点头、耸肩,还总是发出“怪声”,不能集中精力,学习也越来越不好,经常批评他,也打过,但就是改不掉这些“坏毛病”,该怎么办呢?

……

其实,孩子可能并不是“感冒”了,也不是变得不乖、特别调皮、不听话了,可能是患有抽动障碍了。

什么是抽动障碍呢?

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经常起病于4~6岁,10~12岁达到高峰,男孩多见。

抽动是指突然、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分为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

都有哪些症状需要考虑抽动障碍呢?

眼部症状:眨眼、皱眉、扬眉、眼球旋转

面部症状:张口、伸舌头、噘嘴、歪嘴、舔嘴唇、皱鼻子、做鬼脸

头部症状:点头、仰头、摇头、歪脖子、耸肩

上肢症状:抠手指、拍手、搓手、握拳、甩胳膊、甩手、拍打胸脯

下肢症状:蹲下、踢腿、抖腿、伸腿、屈膝、蹬脚、跺脚

躯干症状:挺胸、收腹、身体扭转、扭腰

喉部发声:吸鼻子、“嗯嗯”的清嗓子、干咳、吐唾沫、大吼大叫、重复说话(单词、短语、句子)、模仿演讲、不自主骂人、说脏话。

上述中的任意几个症状反复出现,时轻时重,可暂时或长期自行缓解,也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变成另外一种形式,或者出现新的抽动形式,也就是家长经常认为的这些所谓的“坏毛病”,需要考虑抽动障碍。

这些所谓的“坏毛病”需要大惊小怪吗?

当然,很大一部分抽动障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轻甚至消失,但在消失之前,半数以上的抽动障碍孩子可能都会共患一种或多种行为障碍,比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和睡眠障碍等,所以可严重影响孩子学习、社会适应、个性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1、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时常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学习成绩下降;

2、可能还会有冲动行为、攻击行为、破坏性行为,甚至会导致与抽动相关的伤害行为、自残行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暴力和脾气,久而久之,则会出现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心理问题;

3、由于自己无法控制的抽动、发脾气,很难与其他小朋友和睦相处、不愿或不敢与小朋友或老师进行正常的活动或交流、难以适应团体活动,会出现害羞、自卑,容易远离同龄人,而出现孤独、抑郁,年龄较大的儿童,甚至会出现自杀意念或企图。

4、反复的发声抽动,可以影响语言的流利,类似口吃、结巴或其他语言不流利性障碍。

哪些因素会加重或减轻抽动症状?

加重抽动症状因素:压力、焦虑、愤怒、惊吓、兴奋、疲劳、感染和被提醒;

减轻抽动症状因素: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稳定、睡眠以及运动,特别是精细运动,如舞蹈或体育运动,通常也可减轻抽动。

有了这些“坏毛病”,家长该怎么做?

抽动障碍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而非药物治疗也是非常关键的干预手段。

1、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这些症状不是孩子装出来的,也不是故意捣乱、不听话,而是自己无法控制的行为,所以不可一味地批评,否则容易适得其反;

2、家长要认识到,对于多数抽动障碍孩子,抽动会在青春期结束时自行消退,不要过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