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职业规划师Vin原创
“艺术者就像是个装满情感的容器,这些情感可能来自天空,来自大地,来自一片纸屑,一抹人影,甚至是一张蜘蛛网。”
——毕加索
—穿白色绸缎长裙的合唱指挥家—
咨询前,宝真给我发来一条工作的视频。
视频中,一位身着白色绸缎长裙、束着黑色长发的女性在指挥着一场大合唱。
从背影来看,这位女指挥家30多岁,端庄、沉稳、自信,她通过肢体语言统一整个团队的节奏,指挥棒在她的手中轻松自如,仿佛一根魔法棒。
再仔细观察,她对于手的控制,对呼吸的控制,对整个身体的控制,对强弱的控制,对各种节拍、节奏性的熟悉程度,对旋律发展流动的控制以及准确的引导声部的进出,让我感到她的专业性以外,也感觉到她对自己的身体、情绪都有着很好的掌控力,屏幕前我都能感受一种古典的恬静花香一般弥散出来。
她,为何而来?
“Vin老师,你一定想不出我为何来找你?”在电话那段,宝真轻轻地开了口。
我点点头。是的,我猜不出。我耐心地等待着她。她看我没搭话,就接着说下去:“在很多人眼里,我从事着一份薪水不错的艺术类工作,有一个爱我的老公,孩子3岁,基本上日子舒适。我对自己有过探索和了解,但感觉不是很透彻,我有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做到外柔内刚?”。
我说:“我看出你很苦恼,期望着改变。能把你的情况说得更详尽一些吗?“有时,具体就是深入,细节就是症结。
宝真继续说道:“我从小很喜欢美的事物,像我们从事艺术方面工作的人,可能天生在这方面更有天赋些,当然后期工作中也有特别训练过肢体、仪态、面部表情管理,知道怎样微笑怎样举手投足。”
“的确,在你的视频中我也看出来了。”我说道。
宝真说:“可是这只是假象。在我的内心,涌动着控制不住的情绪。开业务会,我会因为不同意见而勃然大怒,对我看不惯的人和事猛烈攻击,有的时候还会直接指向我的顶头上司,甚至直接顶撞老板;面对办公室内的尔虞我诈,根本做不到隐忍;在家也是一样、和婆婆的关系处不好,看不惯就冲着先生发火,生气的状况下我一出口就像上了膛的机关枪,横扫一气。“
“如果我始终是这样也就罢了,干脆永远的金刚怒目也不失为一种风格。但是,每次发过脾气之后,我都会飞快地进入后悔的阶段,我仿佛在那个特定的时辰就不是我了,而是另一个披着我的端庄淑女之皮的人。我不喜欢她,可她又确确实实是我的一部分,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外柔内刚的人。”
听得出这番叙述让她堕入了苦恼的渊薮,声音都哽咽了。
我没有发出声音,只待她恢复平静后,我轻声问道:“那么你理想中的外柔内刚是怎样的呢?
“脸上始终挂着温婉的笑容,不急不恼,语音的分贝都没有丝毫的提高,但是在原则问题上却是丝毫不让。就是那种表面上水波不兴,骨子里铮铮作响的风度,真是太有魅力啦!”宝真羡慕得说道。
我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该硬的时候坚如磐石,该软的时候绵若无骨。你很想具备这种收放自如的本领,就像你在指挥时的那种状态对吗?“
她说:“正是。我想了很多办法,可我还是做不到。最多只能做到外表看起来好像很镇静,其实内心躁动不安。
我说:“当你有了什么不满意时候,是不是很爱压抑着自己?”
宝真说:“那当然了。什么叫老练,什么叫城府、指的就是这些啊。小时候,高兴啊懊恼啊,都写在脸上,这就是幼稚、是缺乏社会经验。当我们一天天成长起来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人前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风行社会的礼仪礼貌,更是把人包裹起来。我就是按着这个框子修炼的,可到了后来,我天天压抑着自己的真实情感,变成了一个面具。”
我说:“你说的这种苦恼,我也深深地体验过。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在和别人争辩的时候,当被领导误解的时候、当自己一番好意却被当成驴肝肺的时候,往往就火冒三丈、顾不得平日的克制和彬彬有礼了,也记不得保持风范了,一下子义愤填膺,嗓门也大了,脸也红了。”
听我这么一说,宝真笑了起来,说道:“后来您改变了吗?”
我说:“我尝试着改变,情绪是一点一滴积起来的,我不再认为隐藏自己真实的感受,是一项值得夸的本领。当然了,成人不能像小孩子那样,把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但我们的真实感受是我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的组成部分。”
“如果我们爱自己,承认自己是有价值的,我们就有勇气纳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不是把它们藏起来。当人渐长大,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会了把一部分情感埋在心中在成长的同时,也失去了和内心的接触。时间长了,有的人以为凡是表达情感就是软弱,要把情感隐蔽起来。”
“我们的情感,很多时候是由我们的价值观和本能综合形成的。压抑情感就是压抑了我们心底的呼声。中国古代就知道治水不能“堵”,只能疏导。对情绪也是一样,单纯的遮蔽只能让情绪像野火的灰一样,无声地蔓延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猛地蹿出凶猛的火苗。”
“这个道理想通之后,我开始尊重自己的情绪,如果我发觉自己生气了,我不再单纯地否认自己的怒气,不再认为发怒是一件不体面的事情。”
“如果我发觉自己生气了,就会很重视内心的感受,我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而生气?找到原因之后,我会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情绪,找到疏导和释放的最好方法,再不让它们有长大的机会。”
听我说完,宝真长叹了一口气说道:“Vin老师,我有了一些启发。外柔内刚的柔只是表象,只是技术,可以解决一时,却不能保证永远。这种皮毛的技巧,也许会弄巧成拙使积聚的情绪无法宣泄,引起某种场合失控。外柔需要内刚做基础,而内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靠自我的不断探索。”
我说:“你讲得真好,咱们都要继续修炼、当我们内心平和而坚定的时候,再有了一定的表达技巧,就可以外柔内刚了。”
—情绪与创造力—
对于像宝真这样的艺术工作者而言,Vin倒是认为情绪与创造力是可以相互成就的,好的艺术创作过程可以舒缓激烈或抑郁的情绪(比如普遍被接受的绘画、音乐疗法),而高低情绪也可能刺激独特的艺术创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咨询中宝真曾跟我说过,这份工作有趣的地方在于:可以用生活所感去表达,然后会表达之后的所得去生活。
她热爱指挥的原因是,指挥作为合唱队的支柱和灵魂,当她听到不同声部在她的指挥下奏出和谐的乐章时,之前再大的情绪波动都会在此刻荡然无存,那样美妙神奇的声音让她的内心是平静和充盈的,沉浸其中甚至热泪盈眶。
这份工作不仅激发了她很大的创造力,又疗愈了她的情绪。这也应证了视频中的她,散发出来的光芒是从容、是平和、是自信和沉稳。
有不少研究者从情境的角度探讨过情绪与创造的关系。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凯贾米森(KayR.Jamison)的观点认为,双相情感障碍能够诱发高创造力。
她将包括梵高、拜伦在内的众多艺术家生平的情绪状态与他们的创作产量对比,发现当情绪转变时,例如从抑郁转为正常,或是从正常转入躁狂阶段,常是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
例如,德国作曲家舒曼在躁狂阶段写下了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可在抑郁发作期间却沉寂无声。
梵高,《有乌鸦的麦田》,
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卡斯滕德勒(CarstenK.W.DeDreu)等人提出的“双通道模型”认为,消极和积极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方式不尽相同。
当情绪激活到一定强度后,正面的情绪能让人活跃思维,开阔思路,提高信息的加工速度,从而引发更高的创造力;负面的情绪尽管会让思维的范围和灵活性受限,但可以提高思考的持久性,在任务上坚持更长时间。
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的雷纳德弗里德曼(RonaldS.Friedman)等人则认为,不同情绪下,不同的任务设置引发的动机也不同。
在娱乐而搞笑的任务中,积极情绪会使人感觉安全,促使人们寻找新奇的刺激,比消极情绪更能提升创造力;在严肃而重要的任务中,人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