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七岁的艾达匆忙穿过操场。她会带着笑容,一头冲进父母的怀里来一个熊抱吗?还是会朝着妈妈或爸爸瞪眼睛跺地板?
无论是哪种情形,家长都要做好准备,以应对史上最坏(或者最好)情绪的夸张式爆发,一些问题必须立马解决,一些影响她整个未来的决定必须马上下!哭泣、疯狂的解释、哀求和尖叫会接踵而来。这些戏剧化的场面使家长筋疲力尽,即使家长这么想也能被谅解:我能不能马上给自己来一支救命针,而你去给自己倒一杯马天尼酒冷静冷静好吗?
小女孩们情绪太丰富,以致到了使人害怕的地步,家长忍不住得出结论:这是不是意味着她得了抑郁症?还是双相情感障碍症?
要是女儿热切期待着学校有史以来最精彩的一场戏剧,家长们就会担心,她会失望吗?结束后会不会伤心?
他们急切地早早到达会场,预测孩子的反应,好让他们能保护她不被庞大的情绪淹没。其实女孩真正需要的,是大人帮助她去理解和命名那些情绪。
孩子到了四岁以后,在学校的时间变长,也有更多的时间接触更大的人群。那些环境让她们体验到了在公共场合没有体验过的情绪,例如尴尬、渴望、背叛和妒忌。
去安慰疑惑或惊慌失措的孩子,说着“一切都会好的”这样的话,也许能在当下起到安抚作用,但对于她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毫无益处。家长更困难却回报更大的任务,是保持冷静,并教女儿学习认识更多的情绪。
例如,上一年级的时候,一个小女孩也许会开始妒忌她的同班同学洛伊,因为她是班里面头发最美的学生,她还会用最快速度爬上滑梯,而且还写得一手好字。
要是无法理解妒忌这种情绪,或者不明白这其实是普通而常见的心理,女孩也许会宣称她讨厌上学”,或者说自己“笨”,或者说她“讨厌贝莉”,因为她“心眼坏,人又笨”。
又或者,你的孩子一遇上她觉得属于“不好的”情绪,就会找借口抱怨这里痛那里疼(“我喉咙难受死了”)。我采访过学校的护理员,证实了许多报告说难受的情况,其实都是因为出现了新的厌恶情绪。哪怕是最小的孩子,也懂得只要说自己“不舒服”,就可以不用流露真情实感,保持自己人格的完美,还依然得到了来自家长的